“你可以叫我老夏,也可以叫我小夏,还可以叫我殿下。我就是一个小人物,没多少文化,和大家一样,每天都过着平凡而忙碌的生活。”见到僜人夏电夏时,他先将手中的宝贝小相机揣入上衣口袋后,就来了这么一番幽默风趣的自我介绍。
就是这位自诩为“小人物”的人,靠着自己非凡的毅力建了一个属于僜人自己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希望以此带动村里人旅游致富,书写僜人的中国梦。
“2009年我到上海参观世博会,在那里看到了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博物馆里面有很多我们自己有的、我们自己也能做的东西,如竹桶、葫芦器等在那里,当时就启发了我,我也要建一座僜人的陈列馆,做给天下的人看。”住在察隅县僜人新村的“殿下”说,“这个陈列馆不仅能教育后代记住僜人的历史,不忘过去的苦,珍惜今天的甜,感恩共产党,也肯定会增加村里的收入。”
回到村里后,“殿下”向在村里调研的县民宗局工作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县民宗局立即决定为他修建房子。
房子修起来了,可里面却还是空空的。于是,“殿下”就把自己多年一点点攒下来的钱用来收集陈列品。“当大家知道我在收集陈列品的时候,有的人故意抬高价钱,本来100块钱就能买的,他非得要500块,那时我就想,钱我以后能够再挣,东西只有一件,我一定要买。”
看到“殿下”这么“傻”,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不理解:“你要这些破烂的东西,谁来看?还能旅游致富吗?”
面对问这些话的老年人,他没有回答,但当年轻人问他的时候,50岁的“老夏”就会说:“办这个陈列馆,就是增加你们的经济收入,你们只要养好猪、养好鸡,还要做好旅游产品,到时候自然就有人来了。”
“察隅路远,再加上交通不便,谁会来?”年轻人又问。
“这个事情你们不用担心,有党和政府在,路一定会有,人也一定会来的。”“老夏”自信地回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陈列馆的物品展出来了。看着丰硕的成果,“殿下”还觉得少了点什么,仔细一琢磨:墙上是空空的,需要照片。“我当时已经没有钱买相机了,想到县政协有一部照相机,就走了70多公里,来到县城借,当时政协的同志也准备下乡,他们也需要,当我把想法告诉他们时,他们就把相机借给了我。”
后来“殿下”用这个相机照出了僜人现在的生活,还翻拍了僜人50多年历史变迁的照片。县政协的领导看了这些照片后,纷纷竖起大拇指,鼓励他继续做下去,并把这部相机送给了他。“一个照相机在别人的眼里算不上什么,但它也却成了我的一个宝贝,因为这个相机记录下了我们僜人的历史。我随时都会把它带在身上。”说到这儿,“殿下”轻轻地拍了拍上衣口袋。
由于僜人新村地处偏远,经济又不发达,建好一座陈列馆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可想而知。有一次,“殿下”的侄儿生病了,住院需要钱。当时他到村里四处借钱,可村里的人出去挖虫草,找不到人借。焦头烂额之际,“殿下”的爱人就让他把陈列馆的东西卖掉:“以前攒的一点钱还不都是为了孩子,你倒好,把所有的钱都买了这些破烂的东西,现在我们需要钱的时候拿不出钱了。孩子重要呢,还是你的那些东西重要?”
面对埋怨,平时“能说会道”的“殿下”沉默了:陈列馆是僜人的历史文化,也是我们僜人的宝贝。东西卖出去后就买不回来了。“殿下”坦言,这几年,他也曾试图放弃过几次,每当遇到困难时,他就会骂自己,“你一个穷光蛋,没有文化,为什么要想这么大的事情”,但他从来没有哭过。“因为我是大山的孩子,风雨中磨炼出来的男人。为了一个梦想,我让自己再一次坚强起来。”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陈列馆越来越大,展品越来越多,已初具规模,并有了一定的影响。看到陈列馆建成后,促进了僜人新村养殖业发展,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殿下”脸上的笑容也越发灿烂:“我想,这些年党和国家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我也要抓住这个机遇,把我们僜人的陈列馆做大做强,办好家庭旅馆。欢迎到我们新村来,我请你们吃僜家的特色手抓饭,品僜家的醇香米酒,赏僜人原生态的歌舞。”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