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工艺

藏传佛教“羌姆”面具起源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人文地理    
分享到:    

DSC_0513

楚布寺跳羌姆。摄影:顾倾城

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于卷轶浩繁的经典文献,艳丽古朴的绘画雕刻,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表露于甘露般清淳、甘甜的民间歌舞,也展现于创造神奇和梦幻般凝重与豪放的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神舞面具艺术。

“羌姆”面具是藏族面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羌姆”意为跳神,藏传佛教寺院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羌姆”跳神活动。 “羌姆”绝非一般娱乐形式,而是一种神圣、严肃、庄重的宗教仪轨祭祀活动,担任表演的僧人穿着各式宽大的神衣,手执法器,戴上象征神、佛、护法、鬼怪的威严而光怪陆离的宗教面具,在庄严雄浑的法号、唢呐和鼓钹的伴奏下,按照佛教密宗教义教规表演各种动作、以祭祀先祖、神灵,为芸芸众生消灾驱邪、祈祷福寿吉祥。这种以跳“羌姆”为活动中心内容的宗教仪式,表演时间往往长达三日以上。

藏族面具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面孔,是藏族社会发展的缩影,作为一种形象而凝固的喜怒哀乐的表情艺术品,它从一开始就成为藏族悠久、凝重的历史文明发展的真实写照。

万物有灵

“万物有灵” 的原始宗教信仰观念和生灵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是藏族面具形成的基础。远古时期,以游牧部落生活方式生存的藏族先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与牛、马、羊、犬、黄鸭、崖雕等飞禽走兽相依生活,“万物有灵”的原始苯教思想赋予这些千奇百怪的神灵神奇的色彩,并成为崇拜、信仰和祭祀的对象。

DSC_0493

楚布寺羌姆表演。摄影:顾倾城

猕猴崇拜:猕猴是藏民族最早崇拜的动物之一。藏族人宣称由观音点化的神猴是自己的祖先。时至今日,在古老的嘉绒藏戏和民间歌舞中表现最多的动物形象仍是猴。在嘉绒藏族人心目中,猴是一种吉祥物,不仅是自己的先祖,而且还象征着机智、勇敢、灵巧和智慧。

牦牛崇拜:牦牛是藏族人生存之本,生命之源。在古老的苯教创世说中,牦牛还被视为创世大神。苯教认为,世界最初形成时,天地混沌相合,一片虚茫,世界最初起源于几个卵。法师赤杰曲巴使“五种本源物质”(即地、水、火、风、空)产生出一个发亮的呈牦牛状的卵和一个黑色呈链形的卵。然后用一个光轮来敲击牦牛状的卵,产生了火光,雨和雾又从“五种本源物质”中产生出来,形成了海,于是天地形成了。现实的世界就是由发亮的牦牛状的卵演化而来,而魔鬼的世界是黑色的呈链形的卵变成的。

羝羊崇拜:苯教把世界分为天、地、地下三界,年、赞、鲁三神分别统治着三界。年,一种似羊的野生动物,是年神的最初形象,年神高居于天上的白云之中,那里是光明所在,是光明、生命永生永存的象征。

大鹏崇拜:这是苯教神话中的一只拓荒宇宙、开天劈地的神鸟,藏族先民在创世歌中唱道:“最初斯巴形成,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藏族人把大鹏视为祖先和保护神,是至高无上的神鸟,其造型多高置于神像背龛头顶供奉。

此外,在藏区还盛行狮、虎崇拜,古代藏族人把狮、虎视为是战神和附着在人身左右二肩的生命保护神的象征。

由于藏区地域辽阔,就动物崇拜而言也有地域环境的差异,如山南、林芝一带森林区以猕猴信仰为主,藏东康巴山地峡谷区以青羊信仰为主,藏北安多草原游牧地区则以膜拜牦牛为核心。

4

楚布寺跳羌姆现场,法号齐鸣。摄影:顾倾城

土著绘面  原始巫术

藏族土著先民的绘面、绘身习俗,是面具艺术的初期形式,据史料记载,位于藏区东部昌都一带的东女国“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可知藏族先民最晚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就有了绘面习俗,而且已掌握了不同色彩的矿物颜料涂面美饰的方法。至吐蕃时期,这种面涂赭色之风在藏地已十分普遍,还远传到唐代中原长安,成为都城贵妇丽人争相效仿的美饰时尚。

原始的巫术、巫觋、拟兽舞等为藏族面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土壤。古老的藏族面具艺术作为本土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一千四百年以前。在阿里日土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崖画中,除凿刻有大量的动物图腾外,还以质朴的手法勾划出戴面具者的舞蹈场面。据藏文史藉记载:公元六世纪的朗日伦赞时代,已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产生,而且相当活跃,如古老的民歌从民间进入宫廷,与舞蹈相结合的“鲁”体民歌和苯教摇鼓作声的巫舞,“吹螺击鼓”,“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的图腾拟兽舞蹈,也被吸收到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之中。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为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也出现于此时。可见藏族面具艺术是在古代巫文化、苯教文化的祭祀仪式中,在土风舞、拟兽舞等“百技杂艺”的表演中而进入初创期的。

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兴起

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兴起,使藏族“羌姆”面具艺术脱颖而出,并发展形成体系。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诸部,建立了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吐蕃王朝帝国。他广纳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优势,大力倡导兴佛安邦、发展生产的强国策略。在当时松赞干布为颁布“十善法典”而举行的盛大庆典上,就曾表演过戴上狮、虎、牛、豹、马、鹏面具起舞的土风舞。

在佛教前弘期的赤松德赞时期,藏族寺院宗教 “羌姆”神舞面具开始形成,它源自于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寺院宗教祭祀活动。这种形式根据佛陀释迦牟尼所弘扬的密宗四续部中的瑜伽部与无上瑜伽部里所产生的金刚舞形成,在藏地最早的传播者是印度密教大师莲花生和堪布寂护。佛教在藏地的传播过程中,吸收和兼容了苯教的许多仪轨仪礼,丰富和拓展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如对藏族苯教中原始图腾的崇拜,几乎全盘接受。

公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大师采藏族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藏族古鼓舞和苯教仪式中的狮、雕、鹿、牛、羊、马等面具舞形式,与他创作的戴着人头骨饰花鬟跳跃的金刚力士舞与佛教哲学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哑剧式的舞蹈形式——“羌姆”神舞,用来镇魔酬神,与今天“羌姆”面具中牛神、马神、鹿神等护法神面具舞一脉相承。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