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香遇见一座寺
2013年,山南地区共有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自治区非遗项目名录,其中,敏珠林寺的藏香制作技艺名列其中。近日,记者一行便走访了这座藏香与佛学齐名的深山幽谷。
提起敏竹林寺的藏香制作技艺,就不得不提敏竹林寺。这座寺院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敏竹乡塔巴林村。从地理上看,它的东面是米友山,西面为哲布山,南面是却丹山,北面是丹玛山。该寺座西朝东,北靠山麓,正前方有一片开阔的山谷,山清水秀,地理条件极为优越。
敏竹林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祖庭,是古代西藏地区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藏医传承的重要寺庙。素以清规戒严、高徒如云而著称。它的起源,据说是公元十世纪末,一位名叫卢梅·楚臣西绕的僧人,在如今敏竹林寺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佛教寺庙。卢梅·楚臣西绕是公元970年从卫藏到康区学习佛教的十人之一,历史上,他是这十人中影响最大、门徒最多的一位,他的门徒有四柱、八梁、三十二椽的说法。后来,在藏历第十一绕迥火蛇年(1677年)时,一位名叫德达林巴·仁增久米多吉的人,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这座宁玛派的祖庭——敏竹林寺。
记者沿318国道从扎囊县出来,一路向东,沿途所见皆是一片绿意,春天的318国道正是绿意盎然的好时节。宽阔的江面和连绵起伏的山峦,让路边刚刚冒出绿意的青稞田地显得生机勃发,乘车出扎囊县十五分钟后,便能看到路边出现一个岔路口,路口上立着一块牌匾,正是敏珠林寺的欢迎标语。车辆拐进去后,沿路继续行驶半小时左右,便到达敏竹林寺了。
下了车后,早有敏竹林寺藏香厂的负责人当曲旦增师傅等候在旁。当曲旦境师傅是敏竹林寺的一位僧人,专门负责藏香厂的一应事务。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终于得以见到名扬四海的敏竹林藏香厂的真正面貌。而关于藏香制作的点点滴滴,也在我们的亲眼所见中慢慢了解了它不为人知的故事。
关于敏竹林藏香的历史,当曲旦增师傅向记者介绍,敏竹林藏香历史非常悠久,是由寺庙创始人经过多年研究,汇聚几十种珍贵原料,利用西藏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敏竹林藏香每一根都非常珍贵,它里面浓缩了白檀香、紫檀香、旃檀、冰片、丁香、沉香、藏红花等几十种原料,不仅能使人心旷神怡,还能辟邪、除垢、预防感冒,尤其是对癫痫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当曲旦境师傅说道,会说汉语的他显然非常善于向别人介绍关于敏竹林藏香的一切。
据他说,这里的藏香一直以来都是特供布达拉宫及西藏各大庙宇的供奉上品。在西藏佛教领域,这里的藏香是每一座寺庙的必备品。
传承不断的手工藏香
记者来到藏香厂的时候,厂里正有一些工人在包装制作好的藏香,仓库里晾晒架上的藏香一排排整齐地摆放着,将空旷的仓库渲染的满室芬芳。据当曲旦增师傅介绍,由于农耕刚过,又到了采摘早草的季节,所以现在厂子里的工人并不多,大多都回家忙活农活,并准备上山采虫草去了。
所以,记者到来的时候,厂区的工人并不多,但每一位工人都有条不紊地干着各自的活儿。旦增师傅说,这里的藏香从原料入库开始,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这些工人的手工操作。就拿研磨原料来说,像沉香木一类原料要用人工把一整块木材砍成碎块,然后再由两个人用石杵打碎,再用磨盘研磨,之后加水继续磨,每天要磨十个小时左右,然后再放入锅中用热水煮,最后晾晒二十多天,这种原料的原始加工才算完成。
而那些如藏红花、丁香一类的原料,也要研磨进十天,再经多种工序,最种将各种原料混合在一起,开始制作藏香。
而最终制作成品藏香的工艺,在记者看来是最独特、最有意思的了。它不像其他藏香一样由机器或是人工挤压出来,而是在厂房的梁柱上绑上一个筒状器物。工人将原料压进筒内,然后多名工人一起扛起一根树干,一方插进筒状器物的上部,一方持在工人怀里,利用杠杆原理将藏香挤压出来。
据说这道工序是由敏竹林藏香创始人发明出来的,究其原因,旦增师傅说:“敏竹林藏香的原料比较硬,用手根本无法很好地挤压出来,所以就发明了这个方法。这也算是敏竹林藏香独一无二的地方吧!”
作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的敏竹林藏香,它的手工艺在西藏三大藏香工艺中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除了上述藏香成型工艺的不同外,它的很多原料都来自于原产地也是它的名贵原因之一。比如藏红花来源于伊朗,沉香木来源于印度、云南、尼泊尔。在藏香的所有原料中,很多原料都是从原产地进口而来,因此成本非常高昂。
正是这种高昂的成本,以及独特的手工工艺,才成就了敏竹林藏香如今名扬西藏的声名。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