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间制陶约有5000年历史。在新石器时代,藏族祖先与内地中原和世界上其他异域国土上的先民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火与土烧炼的奇迹,原本为泥土地经火烧过,一夜间发生了质的改变,泥土变陶,先民们欣喜不已,试着以枝条编织为胎,涂上泥巴在火上烧烤,或以泥条捏制成想象器物(即古老的盘筑法制陶工艺),经火烧烤变成陶器,用来打水盛水或用来烧煮食物,从此,水与肉食以及植物种子的烹煮融合,以一种飞跃式的创新,不断制作出日益丰富的食物和饮料。
在上世纪7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者在昌都县卡若村发现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出一大批极有价值的出土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单口双腹连体陶罐,为手工捏制而成,外饰几何纹饰,造型奇特而美观,制成时间约在4500年~5000年左右,它历史渊源久远,外形制作精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被西藏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并以其造型设计了西藏博物馆馆标徽志。
拉萨墨竹工卡县塔巴村烧陶约有千年历史,在和平解放前的旧西藏,西藏旧政府以及拉萨的达官贵族,各大寺院,都曾定制使用塔巴村烧制的陶器,因而塔巴村在西藏有类似于历史上内地陶瓷官窑烧造场的地位,只是西藏旧贵族远不如内地中央王朝和达官商贾、历代文人那样对精美陶瓷如痴如醉,珍爱有加。西藏旧政府以成文或不成文规定,给予塔巴村制陶艺人以减轻税赋和少支差役等优惠。旧西藏,制陶人与铁匠、天葬师等属下九流之类,被列为社会最低阶层,制陶人家的婚姻只能在对等的家庭之间进行。制陶人外出交往,都会自觉在衣怀里揣上自己的茶碗,他们没有资格与一般平民、官家和僧人共同茶饮、平起平坐,社会给他们定位于最底层角色。
塔巴村烧陶
知道塔巴村是十多年前的一次经过。
那天去往林芝,途经塔巴村,见路边几堆烟雾,像是烧石灰的土窑,过后才听同行说,这就是有名的西藏塔巴烧陶村,从不建窑烧陶,与几千年前的古老烧陶方法一样,就地堆烧。此次经过未及停车细看,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丰富想象。
此后不久,我专门到塔巴村考察采访了烧陶的民间艺人,采访参观了制作过程:从村外山坡挖取红白粘土,以石锤砸碎过筛,掺入一定量的石英粗沙或云母矿砂,制成陶泥,堆放两天以上便可用来制作。制陶人以自制的手动轮盘,置泥其上,以盘筑法手捏拍打,或以陶制器具为内模,以轮制拍打成型,脱模镶底,捏耳贴流,粘接圈足,以软皮布条湿水抹光,木条刻画图案,一件陶器泥坯即刻制成,经阴晾晒干,即可烧制。
西藏制陶村多为农村,远离林区,缺少木柴作燃料,由此导致了堆烧工艺难以提升到窑烧的水平。草根经过多年盘结变为腐质可燃物,又称为泥煤。制陶人从村野河边或草地挖取多年生草皮,晒干备用。在平地先铺垫一层草皮牛粪,陶坯置其上,大罐套小罐,大件套小件,合理置放,空隙间填塞草皮或牛粪,其上再覆盖较厚一层草皮和干牛粪,四周以石板围护以保火温,以干草秸秆和牛粪为引火点燃,借助自然微风助燃,经过十多小时燃烧,草皮牛粪化为灰烬,泥坯烧结变陶。至此,烧制过程结束,冷却几小时即可拨开烧土取出陶器。一件件陶坯由土黄色变为褐红色,体积略有收缩,泥土化陶,完成了火与土的熔炼艺术,成为一件具有实用功能的日用生活器皿。
制陶人平时仍以农耕为主,仅在春耕前或秋收后农闲时才制作陶器。在西藏几乎没有以烧陶为生的职业制陶人,称他们为陶农更为贴切。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