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工艺

小邮票 大历史 “方寸之间”看西藏时间之美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22.3

22.2

22.1

22.4

22.6

22.5

为纪念和平解放西藏而发行的邮票。

图文均来源于百度网

邮票不仅能展现一个地域的风景名胜、风土民俗,跟随邮票的发展历程,更能感受一个地域的发展变化。

我们跟随着西藏邮政史研究专家刘耀华,在方寸之间的地方邮票里,窥探西藏历史的跌宕和迤逦。

西藏地方邮政之起源

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多个世纪以来,它几乎与外界隔绝,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交通、通信极为不便。根据有关历史记载和邮政史料来看,自元朝开始,中央即派官员入藏,在西藏设立大小驿站和军站,联成交通线,由西藏通往大都(北京),办理递送官方文报,可以说,这就是西藏邮政机构的雏形。1644年,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治理,将驿站分为东北路、西北路、东路、中路及西路。邮政业务在西藏可以说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1961年中国邮电部发行的《西藏人民的新生》特种邮票,五幅画面均取自著名画家潘世勋的组画《翻身曲》。

西藏地方邮票之清代

1909年(清宣统元年)冬,清朝政府在西藏设立邮区,在拉萨设立邮政总局,此后陆续在察木多(昌都)、江孜、帕里宗、日喀则和亚东等地设立邮政分局。最初使用的邮票是清代的蟠龙、鲤鱼、飞雁图邮票,后来因邮政业务的发展,加之当地所用币值不同,为了适应当地文字和币制的需要,就在清代蟠龙、鲤鱼、飞雁图邮票上加盖汉、英、藏三种文字和3种币值(银圆、印度卢比、藏币),从1911年4月起在西藏流通,全套邮票共11枚。

1909年,清政府在西藏建立了为公众服务的第一个全日制邮政机构。那时,在西藏使用通用的清代邮票。通过集邮者收藏的邮品和有关史料可以证明,在拉萨、江孜、日喀则等地使用过清代邮票,在亚东也使用过清代邮票,而且在帕里宗还使用过盖销清代邮票的邮戳。尽管作为传送标志的邮戳是常见的,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在帕里宗使用过盖有这种邮戳的清代邮票。尽管所有的邮戳样式有所不同,但都是用英文、藏文和中文等3种文字刻写的。

在那个时期,由于中国不是万国邮政联盟的成员,因此,任何发往国外的信件,除了贴用未加盖的清“蟠龙票”作为所付的部分邮资外,还必须贴有印度邮票,加付国外邮资。由于中国货币与印度卢比兑换率的问题,清政府很快意识到在每封发往国外的信件上损失了钱。因此,从1911年3月起,在当时通用的清“蟠龙票”上用印度货币单位派、安那和卢比以及汉、藏文印上了一组不同的邮票面值。邮票的面值从3派到2卢比(半分至2元),共11种。现在,这种邮票非常稀少,许多爱好收集西藏邮票的集邮者都在努力寻觅这种邮票。

西藏邮票工艺之绚烂

据西藏邮政史研究专家刘耀华介绍:“由于西藏邮票印刷工艺非常原始,仅仅是为了满足需要才印刷发行的。因此,邮票上的印记有许多细微差别,颜色有浅有深,油墨或淡或浓,纸张有薄有厚,有的薄得几近透明,而有的几乎厚如纸牌,较厚的邮票中还常夹有小木片等杂质。”

1922年,开始出现了一种用非常奇特的油墨印刷的邮票,邮票表面有点发亮或发出釉光。许多当局者宣称这种油墨是从英国公司购买并通过海船运来的,但不知这种说法是否真实。

1914年,西藏还发行过两枚面值较大的邮票,面值有4章噶和8章噶两种,4章噶的颜色为深蓝色,8章噶的颜色为红色。1942年,曾有过这两种邮票的报道,已知在信函上最早使用这两种邮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24年。因此,无法给出这两种邮票发行的确切日期。这两种面值较大的邮票印刷所使用的油墨与1922年首次发行的票面发亮的邮票所使用的油墨相似。

由于西藏邮票的发行时间较长,因此,邮票的颜色和印记变化较大。在许多整版的邮票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最后印刷的那一版邮票上的暗淡色油墨同其他邮票油墨的细微区别。

1933年,西藏又发行了一套新的邮票,邮票的形状比早期发行的各类邮票都大。所不同的是,邮票在形状上更具有亚洲风格。

西藏后来还发行了非常原始的打孔邮票,方法是将6——8个整版邮票叠在一起用缝纫机打孔。

1950年前后,西藏发行了“公文邮票”和“电报邮票”,邮学界对这两种邮票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将这两种邮票统归为“公文邮票”,全套5枚;另一种说法将这两种邮票分为两套,即“公文邮票”和“电报邮票”,“公文邮票”全套8枚,“电报邮票”全套5枚。

刘耀华东奔西跑,收集了不少老邮票。他说,不要小看了一枚窄窄的邮票,因为一枚窄窄的邮票里,有一段跌宕迤逦的历史。我们之所以收藏西藏地方邮票,就是为了保留消失的时间。

专家支招

邮票保存十忌

一忌曝晒、二忌受潮、三忌手摸、四忌污染、五忌酸碱、六忌闭藏、七忌叠放、八忌撕揭、九忌杂乱、十忌虫害。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