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古书籍
提供者:韦力
被时光湮没的古代,热衷于插花、焚香、点茶、挂画的日子,手工逐一制作出端正的纺织品、瓷器、漆器和食物。尊重四时节气,对万物和天地的敬畏之心,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的情操不失信仰……这样的辰光,貌似已一去不复返。被电视新闻、互联网、科技电器、虚拟空间、化学污染……种种新世界的衍生物所包围的我们,又可以对历史及传统作何欣赏、表达、维持和保护?
彼时有缺,也有光华。古今对照无定论。被吞没和推远着的价值观,如夜空中流转星光逐一熄灭。我们也许已忘却抬头看一看天空,寻找星辰轨道,感受它遥远时空之前迸发的光耀。而这光耀仍在等待。
物语:“如果你不能将收藏升华,只停留在聚物的层面,就没有太大意义,只是一个仓库保管员而已。”
《施顾注苏诗》(宋)苏轼撰 (宋)施元之、顾禧编注 宋嘉定六年淮东仓曹刻本 白麻纸 一册 卷首
这本书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本书,刻于宋嘉定六年,是今天留下来最早的苏东波诗集的刻本。书里有清初著名藏书大家宋荤的收藏印,顺治十二年宋荤第一次游江南时,购买了大量珍本善籍,包括不少毛晋汲古阁的旧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著名藏书家的藏印,是典型的从大家到大家的流传。这部书也曾为康熙朝权相明珠之子、纳兰容若之弟揆叙所藏,后来又归了苏斋。“苏斋”是翁方纲的号,他在乾隆四十年得到这部刻本,特别高兴,同时又得了苏东坡一个帖,就把这两件搁在一起,建了苏宝斋。晚清年间,这部书落到袁思亮手里。有记载称他是用300两白银买下《施顾注苏诗》的,后来袁家失火,袁思亮雇了很多人冲进去抢救书。抢救出来的这部书,就烧成这样。
《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 (清)曹雪芹、高鹗撰 王希廉评 光绪二年京都隆福寺聚珍堂木活字印本 线装 白纸 四函二十四册
这部《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版本是光绪二年京都隆福寺聚珍堂的木活字本,是《红楼梦》以写本形式流传以来的第一个印本,成书于乾隆五六年,在世人心中的珍稀程度可见一斑。有人说,古书收藏在现今已成为一种奢侈的贵族爱好,这只是一个狭窄的角度衡量。随着时代的涤炼,也会有一些当代出版物从印刷垃圾中脱颖而出,显现它应有的历史地位,从而具备收藏价值。
古书里墨与纸之天然,版画之细腻,书法之精妙,装帧工艺之清丽考究,再回头看到电子书试图实现的快捷和一体化,就无法不感慨科学发展带来便利、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也给人类审美、手工、趣味、坚毅的心力的衰退。书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被时代反复冲刷折裂,古书的存在却依旧代表着信息和见证。
《施顾注苏诗》封底
古人将收藏叫“选学”,是专门的一门学问。如果你不能将收藏升华,只停留在聚物的层面,就没有太大意义,只是一个仓库保管员而已。
《纂图互注尚书》宋刻本 黄麻纸 一册 天禄琳琅旧藏 五色织锦封皮
这部《纂图互注尚书》是一本“天禄琳琅”旧藏之书,宋代的孤本。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建在乾清宫昭仁殿内的善本书室,房间很小,不同于历代的皇家图书馆、应该算是乾隆的私人藏书室,这种做法堪称史上首次。“天禄琳琅”的书存留共600多部,后来散失剩下300多部。
《别雅》 五卷 (清)吴玉搢辑 清乾隆七年程氏督经堂刊本 竹纸 线装 一函五册
静下心来,就能闻到空气中一股幽幽扑鼻而来的气息,清幽、鲜活、沉凝。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所谓的“书香”。书香来自于古籍,来自它们的墨、纸在岁月沉淀之后与书柜壁板樟木芳香的融汇。现世,以机器流水线和化学印料印刷出来的书,无法具备这样的气味。
《纂图互注尚书》内页
宋刻本主要是麻纸,分成黄白两种颜色,到了明代便很少再用麻纸了,改成了棉纸和竹纸。这册书用纸是黄麻纸。这部《纂图互注尚书》在上世纪90年代初购时价格为20万,当时4室1厅的房子大概4万多一套,20多万可以买好多套房了。其实善本书从来就不便宜,人们常常想冷摊负手觅残书,这不太可能,有如买彩票想中大奖一样。
图文摘自《古书之美》安妮宝贝 韦力著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