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工艺

西藏古钱币里的“喜舍”之德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顾野生
分享到:    

3.2王宜文从平措老先生手里得来的孤品:久果硬币

王宜文从平措老先生手里得来的孤品:久果硬币

3.5这是西藏第一枚黄金做的古钱币

这是西藏第一枚黄金做的古钱币

3.1王宜文与记者分享这些年他收藏的西藏钱币

王宜文与记者分享这些年他收藏的西藏钱币

3.3这是王宜文从家里墙中掏出来的民国钱币

这是王宜文从家里墙中掏出来的民国钱币

3.4这些花纹复杂的钱币,都记录了西藏不同时期的历史

这些花纹复杂的钱币,都记录了西藏不同时期的历史

物件:3万枚西藏古钱币

提供者:王宜文

传世的东西不外欢喜,故用欢喜心来收藏,无不成就。珍贵的东西不外结缘,故用结缘观来收藏,无不成全。持久的东西不外忍耐,故用忍耐力来收藏,无不成仓。执着的行为不外愿力,故用愿力来找藏品,无不成事。

收藏家都是家财万贯却身无分文

王宜文是西藏收藏家协会的秘书长。在藏20多年来,跑遍西藏各地,收集一些老器物。直至今年,王宜文收藏的藏品多达10万多件,其中不少是珍罕的孤品。他这一生与古钱币结缘,收藏了将近3万枚的西藏古钱币。说起与古钱币结缘,不得不说王宜文的故乡——安徽桐城。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在历史上有过“父子宰相”、“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佳话,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又是在这里发源。王宜文从小就在这种深厚底蕴的家庭中成长。在一次家中拆迁,他从自家老房子里的墙上,掏出一枚民国钱币。他万万没有想到,这辈子竟因这枚钱币而开始了他的古钱币收藏之旅;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因缘,让他开始了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古钱币之梦。

1986年,他来到西藏当兵。1991年退伍后,就开始在西藏经商。公司运营得十分红火,他有了收藏的资本,常常一人跑到西藏各地收藏一些老器物。当时由于交通不便,他经常徒步前往。他曾去往当时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墨脱。他翻越崇山峻岭、翻过多雄拉雪山、忍受吸血蚂蝗,经历4天惊险的旅程,终于抵达墨脱县城。他看到那被誉为“隐秘的莲花”的圣地。在墨脱门巴族人的手里,买下一些老器具。徒步出来的时候,身上负重的全是铜铁器具,背在肩上非常重,但王宜文并没有抛弃它们,一路驮至拉萨。后来,他开始收藏西藏古钱币,常常从古玩商手里获取,或在拍卖会上。

他尝到了收藏之乐,又饱受了收藏之苦。上世纪90年代,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幸遭人欺骗,百万家财散尽。那时候,他除了堆满整个房子的古玩,别的一无所有。在最为窘困之际,家人和朋友都劝其变卖一些古玩,重新整顿家业。但他思虑再三,还是没有将他的宝贝变卖。在布达拉宫广场附近摆起了一个小书摊,售卖一些旧书。他从一个富商,一下子沦为小摊贩,连吃饭都成了每天要面对的窘困问题。这种窘迫的日子持续了两年,他自嘲道:“收藏家都是家财万贯,却身无分文”。收藏其中的甜酸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喜舍最为高尚的收藏之德

上世纪90年代末,一位老收藏家平措先生,闻知他高贵的收藏精神,又知悉他在艰难之时,还四处打听西藏古钱币的去向。平措老先生被他的事迹所感动,将毕生所收藏的珍罕古钱币都转让给他,其中不少钱币已在市面上消失了。例如其中有一枚“久果银币”,是一枚不可多得的孤品。平措老先生慷慨地转让给他。王宜文一时泪如泉涌,为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知音之恩。生命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伯牙与子期的惺惺相惜。他与平措老先生因西藏古钱币而结成一段珍贵的情谊,让他深刻意识到器物是有生命的,只要你虔心相对,它自会回到你的手中。待物的慈悲,又同样反映在人与人之间:善待物,结善缘。他相信,以诚感人者,人必应诚而应。

现在,王宜文所收藏的西藏古钱币将近3万枚,这是他毕生最为艰难的收藏之旅。每一枚古钱币的背后,都镌刻着当时的历史。斑驳的花纹里,时间深深地烙印在其中。除此之外,每一枚古钱币的历史背后,都有着无法磨灭和难言的收藏故事。在这看不见的古钱币背后,唯有王宜文知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对于老器物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过客。每一件老器物,都浸染了历史的血泪和惊心动魄的故事。器物是有灵的。老器物从不嘲笑每一个渺小的生命,而是将它的主人视为神明。而最为高尚的收藏之德是“喜舍”,像平措老先生一样。传世的东西不外欢喜,故用欢喜心来收藏,无不成就。珍贵的东西不外结缘,故用结缘观来收藏,无不成全。持久的东西不外忍耐,故用忍耐力来收藏,无不成仓。执着的行为不外愿力,故用愿力来找藏品,无不成事。

临走时,王宜文送我一对花纹复杂的青花瓷水罐。这是他多年前下乡时所得,他将此赠予我。我想,我只是它暂时的主人。有一天,也会有一个人如我这般,从手里接过它。就像当初王宜文的“喜舍”一样。

物语:“收藏家都是家财万贯,却身无分文。”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