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吉次旦展示藏香。
藏香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是藏民族群众生活的必需品。“神珠宝”藏香传承人多吉次旦将藏香传统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在藏香制作中加入了新原料,增强了产品的功效,产品远销区内外,广受消费者欢迎;改传统手工制作为机械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兴办藏香加工厂,带领村民致富,走出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子。
香,是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的佳品。自认识到香的功效以来,它就广受人类喜爱。
香,既可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关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历代文人雅士均对其赞誉有加,宋代陈去非曾这样说道:
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我国香文化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远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用香。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藏香是藏传佛教的衍生品。据史料记载,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崩溃后,佛教进入“后弘”期。当时的藏王意希沃迎请阿底峡大师入藏。由此,各宗派藏香传承中的寺庙无论是香药生长地也好,还是香料配方也好,都谱写了独具神话色彩的藏香传奇典故。
藏香自发明创制以来,不仅广受藏传佛教僧侣所喜爱,更为藏族民众所欢迎。既有好者,必有制作之上乘者。藏香自创制以来,就派别林立,大师众多;并且不断推陈出新,代有新人出。藏香制作大师不仅藏于深山庙宇内,更散落于民间。
为了近距离了解藏香,解开藏香的奥秘,我们踏上了寻找藏香传承人的征程。
今天,我们要寻找的是林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珠宝”藏香传承人多吉次旦。
走进强嘎 追根溯源
多吉次旦的家在林周县强嘎乡强嘎村。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车出拉萨城沿省道202走65公里便可到达林周县城,再走2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便可到达强嘎村。
四月的林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莺歌燕舞。
一想到即将与藏香制作大师见面,顾不得欣赏车窗外的美景,一心只盼早点见到大师,以解开“神珠宝”藏香的奥秘。
大师远比想象的年轻。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师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但眼前的多吉次旦却是一位风华正茂、玉树临风的青年。
多吉次旦今年37岁,正是人生年富力强之时。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手艺传自哥哥格桑罗布。
多吉次旦的哥哥格桑罗布可谓是强嘎村周围十里八乡的名人。格桑罗布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胆大心细。为了尽快让家里人脱贫致富,格桑罗布很小就告别父母,只身一人在外闯荡。
10多年前,格桑罗布来到西藏藏医学院,领悟藏香的奥妙,学习藏香制作工艺。
如今,格桑罗布已是一位腰缠万贯的生意人,在拉萨有自己的生产作坊、有自己的销售门面,生活富裕,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见哥哥格桑罗布靠手艺发了家,弟弟多吉次旦坐不住了。
2006年,多吉次旦来到拉萨城,拜在哥哥格桑罗布门下,学起了藏香制作。
多吉次旦每天和哥哥店里的学徒一道起早摸黑,制作藏香,学习藏香制作,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用心者,学艺快。很快,多吉次旦就熟悉了藏香的制作过程,掌握了藏香的制作要领。但就是不知道藏香的配方。每次配料,哥哥格桑罗布都是独自一人完成,从不让外人进入。多吉次旦有好几次试着想进入,都被哥哥挡在了门外。
“会做,没有秘方,这不等于白学嘛。”不能掌握秘方,这让多吉次旦很是苦恼。为了拿到秘方,多吉次旦每天对哥哥是软磨硬泡,一有空就向哥哥索要秘方。
经不住弟弟的“死缠烂打”,格桑罗布最终向弟弟开了口“传了经”。
格桑罗布之所以长时间不把秘方告诉弟弟,其一是要磨磨弟弟的性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才会走,就想跑,怎么行。其二是要让弟弟知道秘方的珍贵。事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一要就给怎么行,“唐僧取经还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你小子就想这么轻易得到?”
告别城市 回乡创业
拿到秘方后,哥哥格桑罗布想资助多吉次旦在拉萨城开一间生产作坊。但多吉次旦谢绝了哥哥的好意。他不想在哥哥的羽翼下成长。在他看来:是雄鹰就要展翅高飞,是英雄就应独自闯荡。为此,他毅然离开了拉萨城,回到生养他的家乡——林周县强嘎乡强嘎村。
之所以选择回乡创业,多吉次旦说,一是对故乡的眷念,故土难离,人间最美是故乡;二是对故乡的喜爱,强嘎山好水美,定能造出好藏香。2007年,多吉次旦在强嘎村办起藏香制作家庭作坊。
万事开头难。家庭作坊,事事都得亲力亲为,进料、备料、制香、销售都得靠自己。不过好在有爱人和哥哥的帮助,事情容易了许多。
多吉次旦的爱人次仁央宗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在多吉次旦的调教下,现在也是一位藏香制作的高手。
“打虎亲兄弟”,最亲是弟兄。多吉次旦生产的藏香由哥哥代销,少费了不少精力。“大昭寺正大门左右都有我们的销售点。”多吉次旦高兴地对记者说。
不仅于此,2011年多吉次旦还依据自己生产的藏香的特点注册了“神珠宝”藏香品牌。
多吉次旦告诉记者,“神珠宝”藏香依据传统藏香制作之妙法精髓会集而特制,采用白檀香、紫香、藏红花、降香、沉香等20多种药材精制而成,具有香气宜人、香味留长、杀菌抑菌、净化空气、提神醒脑的功效。
“你不要不信,正因为我的藏香做得好,2010年10月还上了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半小时》呢。”多吉次旦得意地对记者夸耀道。说着,多吉次旦点燃了一支藏香。藏香点燃后,瞬间房间内香气扑鼻,并且香气浓烈,弥漫长久,香气顿时令人心旷神怡。
说完,多吉次旦开始拌料制作起藏香来。他得意地告诉记者,配料中有几种是专门从内地进货而来,这是其他藏香不具备的,这也正是“神珠宝”藏香的独特之处。
不一会儿,多吉次旦就用搅拌机拌好香料,把香料倒入压香机中:装填、封箱、开动,只见一根根藏香随即“涌”出,多吉次旦小心地接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呵护着。
多吉次旦用一根细棍小心地修裁起黄藏香,动作麻利,
在藏香烘干车间里工作的多吉次旦。
技术娴熟,一看就是“老手”。“相比手工制香,机器制香匀称、外形好,更具卖相。”多吉次旦得意地说。
修裁完毕,接下来就是风干、阴干、包装、销售了。压制后的藏香经与空气神秘的结合,发生了神秘的化学反应,产生了神奇的香味。
相比而言,女人在修裁上更胜一筹,这时妻子次仁央宗更为忙碌。“一天下来,我们能制作600捆藏香,一年下来有八九万元的收入。”次仁央宗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富不忘亲 联户增收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多吉次旦之所以回乡创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想帮助乡亲们尽快致富奔小康。
2013年,拉萨市率先在全区搞起了“双联户”。“双联户”在“联户平安”的同时更为注重的是“联户增收”。
2013年,多吉次旦共吸纳了7名村民就业,帮助他们联户增收:每人每月增加收入2000多元。
在扩大产量的同时,多吉次旦更为注重销售:“如今,在拉萨我们共有4个代销点。”
宝剑赠英雄,鲜花送模范。2013年,多吉次旦被评为“拉萨市先进联户,致富带头人”。
但多吉次旦并没有因鲜花和掌声迷失方向。相反,面对未来,他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
“投资办厂,吸纳更多村民就业。”多吉次旦把自己的想法和村民、村干部、乡干部一说,立即得到大家的支持。
说干就干。如今,新厂房主体已经建好,只待新机器一来即可生产。“厂房占地2亩半,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多吉次旦高兴地对记者说。
不过,眼前多吉次旦最为忧心的是机器的问题。多吉次旦对老式藏香生产设备已失去兴趣,他现在希望能采购一台数控藏香生产机,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他告诉记者,哥哥格桑罗布早就用上了数控藏香生产机,每天可谓是“日进斗金”。
但厂房建设已花光了多吉次旦的积蓄,购买机器设备让他是力不从心。见多吉次旦心有忧虑、面露难色,强嘎乡乡长巴桑朗杰主动找上了门:“资金的问题,我们一块儿想办法解决。事情不能半途而废,想好了就要勇敢往前闯。放心,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
听巴桑朗杰这么一说,多吉次旦信心更足、干劲更足了,只待大干一场。
记者观察:
创新是动力,发展无止境。林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珠宝”藏香传承人多吉次旦,富而思进,创新藏香制作技艺,兴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走“联户增收”的路子,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走出了一条非物质遗产与现代生产相结合的路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思路。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故步自封、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敢于应对挑战。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