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体陶罐
尺寸:口径11.3cm,底径8.4cm,高19cm
质地:夹砂黄陶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双体陶罐出土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卡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因器形为两件完全相同的袋形陶罐连接而成,故名为“双体陶罐”。双体陶罐无论从器形还是纹饰,都体现出与西藏同时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与众不同的特点:整体造型洗练优美、饱满丰盈,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纯熟,纹饰精美,不仅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而且体现出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卡若先民智慧的结晶,是西藏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
据专家考证,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史前时代,这件具有如此奇特造型和精湛工艺的艺术品,自然不是古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供奉于神坛之上,作为祭祀和庆典之用的礼器,是蛮荒时代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卡若人精神的依托,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普渡明太祖长卷图
尺寸:长4968cm、宽66cm
质地:绢布
时代:明永乐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为宣扬其皇位的合法性与正统性,也为了进一步密切与西藏地方政教势力的关系,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辖,遂召请当时在藏区声望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藏传佛教嘎玛噶举派领袖、第五世噶玛巴却贝桑波前往南京,为去世的朱元璋夫妇荐福超度。永乐五年(1407年),却贝桑波抵达南京,并在南京灵谷寺设普度大斋,为朱元璋夫妇举行了盛大的法事活动。据传,期间出现了众多奇异祥瑞之像,永乐皇帝遂命画工将其绘制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从而形成了这部长达50米的巨幅长卷。
该图卷共计绘图49幅,内容是"荐福"时出现的各种祥瑞景象,或彩云缭绕、豪光映照,或罗汉、仙人降临。并附22段由汉文、突厥文、察合台文、藏文、蒙古文组成的图注,均为描述和歌颂这次荐福活动的灵瑞之兆和取得的丰硕成果。长卷的整个画面结构严谨、笔锋细腻、人物楼阁描绘栩栩如生,是当前西藏保存最大型、最完整而弥足珍贵的绘画精品.
3、金贲巴瓶
尺寸:通高34cm
重量:2·85千克
质地:黄金
时代:清乾隆
“贲巴”是藏语的音译,意为“瓶”,金贲巴即金瓶。该瓶整体由黄金打造而成,内置五枚象牙签。瓶盖酷似旧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夏日所戴凉帽,并镶嵌各色宝石。通体饰云纹和“十相自在”吉祥符,意为平安吉祥、消灾祛难。
金瓶掣签制度始于乾隆朝末期。当时,清中央在驱逐了准噶尔入侵势力以后,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并颁赐了由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金瓶。规定此后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大活佛转世,均需通过此瓶进行掣签决定,以确保活佛转世的公正性。其具体的掣签方式是:将候选灵童的名字分别书写在象牙签上,并套上黄稠套,放入瓶中,在大昭寺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前供奉7天以后,由高僧大德诵经,驻藏大臣亲自抽取。中签者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即被认定为前世活佛转世灵童。现存五根象牙签中书写有“嘉黎县坚赞罗布”字样的名签,即是95年掣定11世班禅时所中之签。
4、八思巴肖像唐卡
尺寸:长270cm,宽148cm
质地:绢布
时代:13世纪
八思巴,又名为八思巴·罗追坚赞,是萨迦五祖之一,八思巴毕其一生追随元世祖忽必烈左右,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开创了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并第一次将藏传佛教传播到祖国内地,为畅兴藏传佛教,保持西藏地方社会政治局势稳定和促进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过卓越的贡献,他本人也因此受到元朝帝室的极度推崇,享有极高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此幅唐卡中央主尊绘制八思巴,国字形脸,平头黑发、细眉大眼、双目凝重、鼻梁隆正、口唇红润,神态庄严肃穆。画面中的八思巴身着三法衣,右臂袒露,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赤足全跏趺安坐于仰覆莲花月亮宝座上。主尊四周满绘萨迦派道果师徒传承,人物众多,神态各异。此唐卡构图严谨,时代久远,绘制技法考究,具有较强的政治象征和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一件难得的尼泊尔画派经典作品。
5、鎏金铜不空成就佛
尺寸:高37cm,底座宽22cm
质地:鎏金铜
时代:15世纪
不空成就佛是五方佛之一,代表毗卢遮那佛之“成所作智”,也代表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来事业与众生事业。此尊不空成就佛,头戴五叶冠,束发高髻,顶饰十字金刚杵,面相丰满端庄,神态静穆,双目清丽,眉间饰白毫,鼻梁隆正、双耳垂肩。该佛像身姿匀称而婀娜,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赤足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手足部饰有多圈钏镯,全身镶嵌各种宝石,双层束腰式莲花座增加了一层雕饰繁复的底托,底托上面雕饰有涡旋状緾枝莲花,环绕一周,精巧别致。该佛像整体造型优美别致,工艺精美绝伦,是一件典型的西藏本地丹萨提风格佛像。
6、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
尺寸:长42cm,宽7cm
质地:树叶
时代:11-12世纪
贝叶经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源于古印度。在还没有出现造纸技术之前,印度人已经在贝多罗树叶上书写佛教经典、绘制佛像,因此被称为贝叶经。
这部《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制作精美、书写工整,保存完好,虽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绘制的图案依然色彩艳丽,页面平整如新,树叶纹理也清晰依旧。据说古印度人在制作贝叶经的时候采用了很多独特的药物处理方法和复杂的工序,因而才保证了贝叶经不干裂、不卷曲,也不虫蛀、霉变,使之成为了今天保存完好的稀世珍宝,是研究古代印度史、尤其是早期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7、折枝莲托八宝纹青花盉壶
尺寸:高21cm,口径12cm
质地:瓷器
时代:清乾隆
该器由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官窑烧造。其形制为仿古代青铜器“盉”。“盉”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器型中就已经出现,最初为温酒的器具,商周时期多为青铜盉,亦作礼器。明朝宣德时期开始烧造瓷质盉壶,乾隆朝时达到高峰。青花瓷器属釉下彩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和代表。
此盉壶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通体饰缠枝莲纹、折枝莲纹、回纹、吉祥八宝等青花纹样,外底书青花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八宝纹”是西藏地区流行的传统吉祥图案,取材于藏传佛教的八种供器。该盉壶造型独特,胎质细腻洁白,青花艳而不俗,纹饰繁缛精致,做工精湛,堪称乾隆朝官窑青花瓷中的上品,当是乾隆皇帝馈赠给达赖喇嘛的礼物。
8、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之印
尺寸:高10.1cm,边长11.2cm
质地:纯金
重量:8257克
时代:清乾隆
该印是乾隆皇帝册封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印信。此印为纯金铸就,印文为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刻写的“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之印”。此封号始自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此后历辈达赖喇嘛均获授此封号。按照习惯,封号字数越多,持有人地位越高,24字封号在历朝赐号中都是极为少见的,可见清朝统治者对格鲁派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藏传佛教领袖的殊荣。历史上,清朝中央政府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但目前仅有这枚金印存世,因而倍加珍贵,是清朝中央政府封授达赖系统、有效行使主权的代表性物证。
9、翡翠提梁壶
尺寸:高18,宽8.2
材质:翡翠
时代:20世纪
翡翠,即所谓硬玉、缅甸玉, 颜色多呈翠绿色或红色。明朝时,缅甸玉传入中国后,就冠以“翡翠”之名。清代以后,翡翠开始风靡中国,尤其受到上层达官贵人的喜爱。
提梁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陈设玩赏器型,始于北宋而流行于明清,但多见于陶瓷器茶壶。顾名思义,在提梁壶的肩颈部有一半环形提粱,以便于提握。此提梁壶为翡翠质地,造型独特、古朴、典雅,雕琢工艺精湛,是毛泽东主席赠送西藏的礼品。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即将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委派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率中央代表团进藏,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举行成立大会,陈毅副总理在大会上宣读国务院令与毛泽东主席的贺电,授予达赖喇嘛印鉴,并发表重要讲话,由此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西藏上层人士的亲切关怀。
10、珊瑚巴珠
尺寸:长55厘米
材质:红珊瑚
时代:18-19世纪
“巴珠”是卫藏地区成年女性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头饰,在拉萨等地尤其流行,通常在重大节庆活动时佩戴。巴珠多由珍珠、珊瑚、玛瑙、绿松石等名贵珠宝串联而成,一般分为圆形、弓形和三角形。其中三角形用于前藏一带;弓形和圆圈形流行于后藏一带。历史上,佩戴巴珠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家道殷实的妇女可以佩戴珊瑚巴珠,而品级较高的珍珠巴珠,则只有四品以上爵位的贵妇人才有资格佩戴。
此巴珠呈三角形,由大量红珊瑚和绿松石间隔串缀而成,红绿相间,色泽醇厚,珠光宝气,十分奢华,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属于拉萨地区贵族妇女佩饰。佩戴这种巴珠时,相近两枝向前,一枝向后,再将头发编成若干小辫,并分成左右两组,盘结住“巴珠”的两端。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