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名人

浅析宗喀巴传记唐卡产生与繁荣的历史文化渊源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拉姆布织
分享到:    

 

【内容摘要】唐卡是藏民族独特的佛教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膜拜、传播、净化和审美等功能。传记唐卡是西藏祖师唐卡的一部分,表现的内容是在藏传佛教领域中具有高深学问和非凡造诣的宗教领袖的生平故事。宗喀巴传记唐卡是西藏祖师唐卡的代表之作,也是唐卡艺术创作的巅峰之作。本文以宗喀巴传记唐卡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西藏传记唐卡的后期发展过程,宗喀巴传记唐卡形成与繁荣背后深刻的历史及宗教原因。

【关键词】宗喀巴;藏传佛教;传记唐卡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建者,是著名的思想家、一代宗师。由于他对印度佛教西藏化、藏传佛教的理论建设,尤其是对西藏的宗教整顿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使得他的肖像成为唐卡艺术经常表现的主题。

宗喀巴传记唐卡属西藏唐卡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唐卡内容表现形式,属于祖师唐卡类。祖师唐卡体现的是外来印度佛教逐渐西藏化的历史过程,其中宗喀巴传记唐卡出现和发展于明清时期。宗喀巴传记唐卡实际上代表着西藏特有的祖师唐卡模式的最高成就,后期的祖师唐卡呈现由人向神转化的特点。祖师传记唐卡出现于西藏佛教美术史的黄金时期,宗喀巴传记唐卡正是这一时期传记唐卡的代表之作,这一时期的绘画水平达到了西藏艺术史的成熟阶段。从宗喀巴传记唐卡的图像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宗喀巴传记唐卡的产生与繁荣,是有其深刻的藏传佛教历史及文化原因的。

一、宗喀巴宗教整顿与藏传佛教文化

14世纪,藏传佛教经前弘期和后弘期后再次走到没落的边缘:寺院戒律废弛、僧人腐化堕落、密显二宗水火不容。此时的藏传佛教需要一个权威性的人物来扭转这一切。①14世纪末宗喀巴大师的出现正是给这一衰败的景象带来了彻底的改变。大师一生几乎走遍了西藏所有的寺院,参拜名师、融通密显、收徒传法、讲辩著述、实修亲证、修建寺院、弘扬佛法。

1409年藏历正月,在拉萨大昭寺举办了第一次盛大的大祈愿法会,宗喀巴大师在法会上明确提出了整顿藏传佛教的观点,并且从此开始了他的宗教重整实践。同年修建了著名的甘丹寺,这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鲁派正式创立。宗喀巴大师要求僧人要严格遵守戒律①、广结善缘、注重修习次第②、进一步巩固格鲁派的地位。宗喀巴大师是一位伟大的佛学理论家。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一部阐明密乘、另一部阐明显教。每年的藏历10月25日这一天是大师圆寂的纪念日,无论是寺院的神坛上还是家中的经堂里会点上千盏酥油灯,昼夜不息。这个节日称为燃灯节。

二、格鲁派地位的提升与宗喀巴传记唐卡的出现

宗喀巴大师创建的格鲁派是西藏佛教中最后兴起的一个教派,也是藏传佛教中最具影响力的教派。格鲁派从创教开始,就要求僧人严守戒律,以严格的宗教生活为号召,在初期不会成为世俗统治阶级争权夺势的力量,群众也欢迎守戒的僧人,进而信仰守戒严密的格鲁派,③也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公元16世纪,是格鲁派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其在宗教、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在西藏、蒙古两地的一些军事贵族的帮助下,取得了西藏地方的政治和宗教的统治权,形成了格鲁派政教合一的局面。政治和宗教上的得势使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师的地位被进一步地提升,掀起了一股崇拜和敬仰宗喀巴大师的热潮与此同时出现了一大批关于他的传记唐卡。

三、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藏传佛教艺术的繁荣

宗喀巴传记唐卡是出现于16世纪后期即明朝后期,发达于清朝。15世纪创立的格鲁派,虽然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形成时间最晚,但是由于它继承和发扬了西藏各旧教派的优点和长处,改进了不足和缺点,恢复了佛教的权威和号召力,因此赢得了僧侣们的广泛拥戴,从而取得了统治阶级的支持。格鲁派在政治上的日益得势,巩固了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制度,此时西藏的政治社会进入了甘丹颇章的全盛时期。

 

从16世纪到17世纪,即五世达赖喇嘛和八世达赖时期,西藏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各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西藏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创造条件。这时西藏地方政府注重与内地的来往,初以佛教形式为先导,进而演变到以政治为主、以佛教为形式的交往。④唐卡作为西藏地方政府献给中央政府的礼品,一方面巩固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藏的佛教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藏唐卡的绘制水平和质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西藏,艺术的发展脉络与藏传佛教的兴衰成败有着紧密的联系,故西藏的艺术有西藏佛教美术的说法。从西藏美术史的角度来看,西藏甘丹颇章时期的艺术迎来了西藏美术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其具体表现在:一是17世纪是西藏绘画走向繁荣和成熟状态的重要阶段,西藏的三大地区,东部康区、中部卫藏地区、西部阿里地区的绘画几乎同时走向了又一次繁荣的黄金时期,卫藏地区在大兴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的基础上,出现了另一种新的画派——新勉唐画派并流行于日喀则地区和拉萨地区。东部康区自16世纪后半叶开始形成吸收汉地画风的葛赤画派,在17世纪以后走向繁荣。在西藏西部阿里地区出现了古格画风,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样,在全西藏地区美术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争相辉映、生动活泼的景象。这是继吐蕃王朝之后的又一段繁荣的景象。

宗喀巴传记唐卡是当时佛教美术作品中极具代表性且成熟的作品。每一幅宗喀巴传记唐卡画面的构图比例,把握的相当适度,不仅遵循了宗教仪轨中上、中、下三界的构图原则,而且运用了多种构图,如平面散点构图法、中心构图法,多种构图法集合运用于同一副唐卡,是当时绘画水平成熟的体现。故事与故事间的过度段,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处理的灵活自如。画面内容丰富但不显得凌乱、呆板,画中的山川、湖泊、树木、动物、建筑、人物的色彩、线条的处理技艺也是相当讲究,在色彩上注重局部与整体的相衬关系。虽然所用的色彩丰富,但配色上处理得到位,冷暖色调的搭配显得既匀称而又和谐,使整个画面显得富丽堂皇。对每个人物的线条勾勒也相当逼真,让画面上的人物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结  语

宗喀巴传记唐卡的图像内容是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深刻的,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不难看出,宗喀巴传记唐卡无论在表现内容、形式及目的上,都给大师极大地赋予了神的色彩。每幅传记唐卡中宗喀巴大师都是以文殊菩萨的形象出现的。比如,大师头戴黄色通人冠,双目有神,大耳下垂,面相饱满,略带微笑,身披三法衣,珈跌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在胸前结说法印,手捏青莲花茎右肩花托起一把智慧剑,左肩花托起一本经书,这种表现手法与16世纪之前的唐卡有着本质的区别。

参考文献:

[1]丹巴饶旦、阿旺晋美:《西藏美术史略》[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3]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

[4]张亚莎:《西藏美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5]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唐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6]项智多杰:《藏传佛教格鲁派》[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

[7]张宏实:《探索西藏唐卡》[M].台北:橡树林文化出版社,2003年。

[8]费新碑:《藏传佛教绘画艺术》[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2004年。

[9]法王周加巷:《至尊宗喀巴大师传》[M]. 郭和卿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王辅仁编:《西藏佛教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

[11]尕藏加:《雪域的宗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12]宗者拉杰,多杰仁青:《藏画艺术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13]益西多杰:《藏传佛教高僧传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迦色:《图解宗喀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15]尕藏才旦:《藏族独特的艺术》[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年。

[16]杨辉麟:《西藏的艺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扎雅·诺丹西饶:《西藏宗教文化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伊尔·赵荣璋:《唐卡——藏民族艺术中的秀丽奇葩》[J].中国西藏(中文版),1998年(3)。

作者拉姆布织系西藏大学文学院2011级少数民族史硕士生

(资料来源:《西藏艺术研究》2013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