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名人

略论藏戏的面具艺术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华热·索南才让
分享到:    

 

【内容摘要】藏戏的面具艺术源远流长,是藏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民族重要文化遗产,亦是藏戏演出时的重要道具,不同面具的演员代表不同的角色。研究藏戏艺术,不能不研究藏戏的面具艺术,为了使人们对藏戏面具艺术有更多的了解,本文对藏戏面具艺术的种类、内涵、形态、样式、特点和色彩等从不同角度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藏戏;面具艺术;种类;内涵;特点;象征意义

面具,藏语称“巴”,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德国学者利普斯更在《事物的来源》一书中说:“从死人崇拜和头骨崇拜,发展出面具崇拜及其舞蹈和表演。”藏戏面具艺术源于西藏原始巫教和图腾崇拜,反映了藏民族原始的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识。《莲花生传》记载:“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完成后,由长老持经绕孜务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这种舞蹈是藏传佛教寺院跳神舞“羌姆”的滥觞。这些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在第司·桑结嘉措的藏医学著作《亚色》中有所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谐’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谐’是既唱且舞,类似哑剧形式的舞蹈。”这说明原始本教的巫舞经过自身的发展和人为的革新,开始向寺庙中的跳神舞“羌姆”过渡。但有一点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8世纪的祭神宗教舞“羌姆”中已出现了面具。面具艺术在藏戏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具的出现,正是宗教仪式向藏戏过渡的标志之一,为藏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在西藏桑耶寺康松桑岗林神殿的一幅反映该寺落成庆典的壁画中,就有多处这种阿卓鼓舞队和白面藏戏开场仪式表演的场面,鼓舞队领舞师和白面具戏七个“阿若娃”都戴的是粗犷、质朴、原色的山羊皮面具。莲花生大师在塑造羌姆中愤怒相护法神的面具造型时,是受到印度佛教密宗的影响,但他把这种戴假面具而舞的形式运用到羌姆中来,很大程度上却是受了西藏本教的影响,在将本教的某些神鬼吸收到羌姆中的同时,亦将当地本教戴面具而舞的形式和这种面具舞蹈中的某些模拟动物舞蹈吸收运用到了羌姆之中。11世纪随着密宗的各种吉祥傩仪,特别是跳神“多吉嘎羌姆”的正式形成和藏传佛教后弘期各种不同教派的出现,开始塑制出各种更为完整、丰富的神像面具。西藏藏戏面具艺术最早起源于吐蕃早期的本教文化,亦即民间原始祭祀和图腾崇拜之中,先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动物面具。四川平武的白玛藏族祭白熊部落要戴着熊的连皮头骨,披上熊皮;黑熊部落则戴黑熊头和披黑熊皮,各自跳起模仿熊和熊生活习俗的舞蹈,这类被顶在舞蹈者头上的动物头骨,就是最早的藏戏面具。

戴着面具表演是世界各种戏剧在发展初期用以表现角色性格、突出角色形象的普遍艺术现象。藏戏的面具戏形态与古希腊戏剧十分相似,世界文明刚出现艺术奇葩之时,古希腊的戏剧体裁--综合艺术形式在雅典诞生了。那时在露天剧场演出,剧中男女人物各有定型的面具,演员全部是男性,女角色和合唱队都由男演员扮演。演员用面具罩着整个头,面具的嘴部还藏着一只扩音铜器。古希腊戏剧演出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希腊悲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内容题材多采自歌颂酒神和荷马史诗中的神话与英雄的传说。面具是古希腊戏剧演出中的主要道具,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藏戏的面具,实际上一开始也是来自宗教哑剧舞蹈仪式“羌姆”。藏戏早期的演员也都是男性,有了面具,也便于男演员扮演女角色。像西藏觉木隆这样发展较快的藏戏剧团,虽然不仅有女性演员,甚至出现了藏戏女演员明星。藏戏面具艺术表演时,不是说每个演员都戴面具,其主要角色反而不戴面具。

藏戏面具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戴面具表演藏戏是藏戏早期表演人物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西藏藏戏面具艺术主要体现在白面藏戏和蓝面藏戏。17世纪至20世纪初,是藏戏面具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特别是蓝面藏戏面具艺术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有藏戏专家认为藏戏面具艺术经久不衰,至今仍然存活的主要原因就是西藏地理、历史和社会等种种原因,一直到今天基本上还保留并发展着那种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面具戏形态,而且还保持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藏区民间群众中有着极其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舞台。

 

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受到藏传佛教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西域文化和祖国内地文化,甚至间接地受到西方古希腊戏剧文化的影响。藏戏之所以发展形成面具戏的形态,还与它至今基本上一直是广场演出的形式有关。因为戴面具演出,可以更好地塑造剧中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坐在远距离广场上的观众观看,对角色人物的直观了解,也有助于演员对角色性格的把握和刻画。同时也使剧本、演员和观众三者在同一空间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在藏戏艺术的探讨和研究中,对藏戏面具艺术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倘如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那么,对藏戏艺术的研究将是不全面的。藏戏面具艺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无论是西藏藏戏面具,还是康巴、安多,乃至嘉绒藏戏面具都源于西藏白面藏戏和蓝面藏戏面具艺术。藏戏面具使古老的面具艺术从主要表现虚幻荒诞的神世界,迈入了主要表现现实世俗的人的世界,人类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获得更直接、更深层的表现,又使独具特色的面具艺术发展得最为充分,几乎吸收了藏族原始祭祀的、民间表演艺术的和宗教跳神及悬挂供奉的所有面具艺术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种式样繁多、风采韵致各异的庞大系统。为了人们对藏戏面具艺术有更多的了解,这里对藏戏面具艺术的种类、内容、形态、样式、特点和色彩等从不同角度略作探讨和研究。

一、原始祭祀面具

原始祭祀面具,主要指由俗人和部分僧众参与进行的藏戏面具艺术表演,更多的是属于原始巫教和本教的一种民间驱傩活动中所使用的面具,如西藏米林县东多村由嘎莫寺祭祀形成的嘎巴鼓舞中的男女木刻面具、西藏林芝县林芝村“米那羌姆”中“波梗”神侍面具、西藏后藏昂仁县吉达面具等都是典型的藏戏原始祭祀面具。

二、民间表演艺术面具

比较典型的有西藏林芝民间歌舞“羌姆”中击鼓而舞的女巫面具,现在西藏林芝还保存着这种人数众多的女巫戴着白山羊皮面具表演的藏戏歌舞艺术。西藏曲水县希荣野牛舞中领舞师面具、西藏乃东县哈鲁岗乡的“阿卓”鼓舞队领舞师面具等。

三、宗教面具

宗教面具主要指藏传佛教寺院跳神面具和寺院中悬挂的镇邪供奉面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本教羌姆面具。 本教主要祭祀本地神祇,这些神祇被莲花生大师收服后,成为藏传佛教神系中一种处于较低地位的护法神,其中的骷髅神,是守护墓地或天葬台的神祇面具为骷髅相,头是骷髅骨。另外还有牦牛神,它常与鹿神一起出场舞蹈,舞蹈和面具吸收了吐蕃早期民间野牛舞特点。安多地区本教寺院跳神主角是阿尼玛卿山神,给它伴舞的是野牦牛头、龙头、狮子头及大鹏头四个戴动物面具的神。

(二)宁玛派羌姆面具。藏传佛教宁玛派祭祀的主神是来自印度佛教的玛哈噶拉,为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主神,另外还有本尊神金刚橛,这些神的面具为典型的三目威猛愤怒相。还有一位象征入藏传法的印度僧人阿扎勒,面具为棕色或黑色,大鼻子,络腮胡,面目和蔼静善,脸型明显带有印度人特征。

(三)噶举派羌姆面具。藏传佛教噶举派祭祀的主神是怖畏金刚护法神,面具为愤怒尊相,蓄威蕴怒,三目圆睁,头发倒竖,发眉髭须呈赤黄色,又如火焰,张口卷舌,龇牙咧嘴。冠为髑髅,是密宗的一种骨骼庄严饰品,其意在令人警惕无常,克服死亡的恐怖。虎皮为裙,蛇为胳腋。金刚神在密宗中能摧毁一切烦恼,这种恐怖神形象,最早来源于被吸收到密宗里的印度教主神湿婆及其妻子的相貌。

(四)萨迦派羌姆面具。藏传佛教萨迦派冬季大法会中三个主神面具直径约一米,加以上身骨架就有一层楼房高。在平措颇章院跳的是黑面怒相护法神舞,伴有牛、羊、狮、鳄四兽和孔雀舞;卓玛颇章院跳的是红面权力护法神舞,其中嘎尔萨新编乐舞就吸收了“米那羌姆舞”财神孜玛尔、三羊、四牛等舞蹈及其藏戏面具艺术,都有萨迦家神供奉的特殊色彩。

 

(五)格鲁派羌姆面具。藏传佛教格鲁派主要信奉密宗神,如阎魔,即地狱之主,最早为印度教中掌管阴间的主神,像布达拉宫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的跳神,叫“则古多”,这个舞蹈更确切的叫法是“阎王的舞蹈”。阎魔面具为水牛头形象,头上火焰长角,呈三目威猛愤怒相,还有吉祥天女,最早为婆罗门教的命运、财富、美丽女神,佛教吸收后成为密宗护法天神,面具为蓝色三目愤怒相。西藏札什伦布寺的跳神舞中有“巴吾、巴嫫”的表演,面具是长眉阔耳饰有耳环的静善神相,但他们穿插于节目之间,作带有世俗情趣的哑剧滑稽性小节目的表演。

四、平板式软塑面具。

平板式软塑面具是藏戏中最为典型、最有独创特色的一种面具,它的样式也发展得最为丰富。一般由皮革或呢料、绒布制作而成,从最为简单的一张革片上挖出三个洞当作眼和嘴,再在两眼间挂一个胡萝卜形鼻子的白面具,造型十分夸张、装饰格外美观、绘制特别精巧、色彩尤为绚烂的蓝面具,发展成了一套系列式的平板软塑面具,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底色的不同运用,如屠夫白面具,以白山羊皮制成,脸部呈平面,眼睛、嘴巴按形雕空,眉毛画上或嵌上,鼻子以侧面剪影制成片状突起一块,用山羊皮上的毛制成胡子和头发。面具白色象征纯洁、温和、慈悲和毫无害人之心;国王红面具,以一块皮革制成,脸部糊上红呢作底色,嘴、眼、鼻按程序制作,眉毛和上唇胡子按形嵌上,下巴和两颊装饰以黑色或灰黑色胡子,胡子比较稀疏,额部有日月徽记。面具红色象征权力和威严,具备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呈现庄严、宏伟、辉煌之色相。这种面具属于正戏人物老年男性角色使用,如老国王、大臣、头人等;母后绿面具,脸部呈平面墨绿底色,嘴、眼、鼻和额部均按程序制作。面具较小,只有巴掌那么大,戴在演员额头上,演员的眼睛和大半部脸露在外面,面具成为一种象征。这种面具属正戏人物老年女性角色使用,如王后、母亲、牧羊女等;尼姑棕色面具,用一张光板皮革制成,嘴、眼、鼻和额部均按程序制作,脸部底色为棕色,头上配戴尼姑帽。棕色归于黑色范围,黑色表示邪恶。这种面具是藏戏《朗萨姑娘》中掌管内务的老尼姑阿纳尼姆使用的,这是一个阴险、凶残的反派角色;舞女半白半黑面具,用光板皮革制成,脸部底色右半面呈白色,左半面呈黑色,其它均按程序制作。半白半黑色“阴阳脸”象征阴险、奸诈和欺骗;反派丑角黑面具,以黑绒布制成,嘴和眼睛按夸张形态裁制成空口,嘴巴很大,胡萝卜形的黑鼻子又粗又长,挂于额下两眼间,可以任意晃动,鼻尖上还挂一个白色小海贝。这种布制软质面具,虽然仍是平板形态,但戴在脸上有立体感,整个造型较夸张变形,明显赋予讽喻喜剧色彩。面具黑色表示怒相,象征妖邪、罪恶和黑暗;白面藏戏开场人物阿若娃面具,早期的面具与屠夫白面具相同,以面具上部的白山羊皮的毛当作白发,以下部的山羊毛作胡子。后来受蓝面藏戏影响,阿若娃改称温巴,面具也按蓝面具的样式略作装饰,头顶加了个箭突状物和彩缎额圈边,两耳饰唐东杰布所戴螺制耳环;扎西雪巴黄面具,扎西雪巴是白面藏戏中发展最为成熟、丰富的一个艺术流派,它的面具在后期阿若娃(温巴)面具基础上进一步装饰而成,脸部还盖上黄呢子作底色。黄色象征智慧、兴旺、强盛,表现容光焕发,功德无量,知识渊博等;蓝面藏戏开场人物温巴面具,在平板式软塑面具中作了最为丰富、精致、奇巧、夸张的装饰。这些平板式的软塑面具,与民间的原始祭祀如“吉达”和表演艺术如“折嘎”的面具在制作材料、造型样态和艺术格调上是一脉相承,保留并发扬了清新、活泼、简洁、明快的风格韵致。它与宗教的跳神和悬挂供奉面具相比较,更显它那种鲜明浓郁的民间创作和世俗艺术色彩。在观众心灵深处更易于掀起情感的共鸣和波澜,使用这种面具更能直接地表现人性的深层意义,更直观地刻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物性格。

五、半立体软塑面具。

(一)一般由布或布层中塞入棉絮或兽毛制成,如白、蓝两种面具戏中的村民常斯老头面具。以塞入薄絮毛的布袋缝制成略呈立体的假面脸部,嘴和双眼有的按形裁空,有的按形缝嵌,鼻子制成立体的,眉毛、胡子以牦牛尾毛缝缀。(二)民间藏戏,如西藏扎囊县朗杰雪德村常斯老头和老太面具,完全用一张皮革压塑成半立体的假面,嘴、眼按形雕空,鼻子压塑成稍稍突起之形。头发、胡子就以皮革上下边的毛制成。(三)昌都藏戏中的仙翁面具,则以一张皮革压塑缝制成半立体的假头面具,有如撑开的半个倒扣的皮袋,前面脸部嘴、眼按形雕空,眉毛、胡子缝缀上,鼻子压塑得稍具立体感。这种半立体软塑面具数量不多,但很有特色,它来源于早期的原始祭祀和民间藏戏艺术中的平板式软塑面具。

 

六、立体硬塑面具

立体硬塑面具一般是泥塑或泥塑脱出纸壳或漆布壳绘制而成,用于藏戏中的魔怪角色和神舞角色。

(一)魔妃哈江面具。它是一种借鉴跳神中魔怪和愤怒相神的立体面具。有假面假头,其造型为青面獠牙,巨齿交错,双目圆睁,披头散发,下眼皮上有一颗大黑痣。

(二)九头罗刹女王面具。为三面、三层、九个头垒叠的恶鬼形象,每个面色青紫黑红,三目圆睁,獠牙交错,身上还披挂一串串骷髅。整个面具表凶相,象征灵魂阴暗,罪孳深重。

(三)目迪杰布面具。藏戏《白玛文巴》中国王目迪杰布是信奉外道的反派角色,实际上站在佛教的角度当作魔怪来处理。

(四)怖畏金刚面具。20世纪上半叶由西藏觉木隆藏戏剧团扎西顿珠,将其穿插到《朗萨姑娘》中表演跳神时所用。面具为三目威猛愤怒尊相,与跳神面具大致相同。

(五)地狱阎王面具。《朗萨姑娘》中一个魔怪角色所用,面具与跳神中阎魔水牛头三目愤怒尊相大致相同。

(六)松赞干布面具。藏戏《文成公主》中松赞干布所戴面具。按佛教传说故事,松赞干布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面具有观音的慈祥、端庄、智慧之相,帽顶有阿弥陀佛的小佛像,表示对阿弥陀佛的顶礼膜拜。

(七)骷髅鬼面具。骷髅鬼原是西藏本地的一种厉鬼,在莲花生大师赴藏时曾拼死反抗。这个厉鬼在沸腾的湖水中煮成骷髅后,作为被降伏的本教神祇,莲花生大师把他编入羌姆之中。后来在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羌姆中被赋予多种意义,主要有三种:墓地保护者、吉祥精灵、指路精灵。

(八)马头天王面具。为《诺桑王子》中仙女云卓拉姆的干达婆天王所戴面具,在头冠上制设一个马头形象。面具既是神仙面具,又是动物精灵面具,兼有两者特点。

(九)卖线老妪面具。相貌丑陋。《舞姿论》云:“面目丑陋装难遮,体态龙钟语不清。”如剧本《白玛文巴》中卖线老妪,弓腰驼背,手扶拐杖,面目粗恶干瘪,满脸皱纹,嗓音沙哑,说话结巴,恰似乞丐模样。

七、动物面具。

(一)蝎子精面具为假形,用布和棉絮制作。

(二)虎、豹、熊、豺面具为假形,以布料或皮毛制作。

(三)母猴面具为假形,以绒布制作。

(四)野猪面具为假头,以纸板或漆布制作。

(五)龙女面具为假头,以布或皮革制作,头上装饰五个高昂的蛇头。

(六)牦牛面具为假形,头用泥塑纸壳或布壳绘制而成,全身皮毛以粗毛线编织而成。

(七)鹦鹉面具为假头,用绿布制作的假形。这种藏戏中动物精灵面具,虽然受羌姆舞中泥塑动物灵怪面具和民间图腾拟兽面具的影响,但它已根据戏剧情感抒发的需要。作了较为自由的变化和发展。在造型和色彩意象上表现得极为质朴和写实,许多飞禽走兽都要制作出全身皮毛的效果,十分注重它本身自然真实的形态。这种明朗、粗拙、朴实、清秀的风格,和宗教动物面具那种繁富、怪诞的色彩及夸张变形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照。藏戏中的动物往往是主要人物角色或者是神佛菩萨的化身,演员戴套假形面具作人格化或者是神的实际是人之理想化的表演,反映出馨香淳朴之美。而宗教艺术中动物面具以凶神恶煞的形象出现,用以镇压“八方鬼众”,反映出狰狞怪异之美。动物面具可以在各个领域出现,这些动物都被罩上神灵的色彩,许多动物成为藏族信仰和崇拜的图腾,如西藏原始本教所崇拜的神祇是羊头、牛头、马头、虎头。本教的最大护法神是九头鸟玛却斯巴杰毛,藏传佛教的主尊护法神有一些是动物和人身的结合物。在这一文化环境下,也就出现了藏戏中的动物角色,它们代表着各种神灵或具有神性或人性的生命,适合各类动物特征的舞蹈动作又起着推动作用,为剧情增添了清新明朗的活跃气氛。雪域藏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古老的生活习俗,使藏民族与牛、马、羊、犬、鹏等飞禽走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藏戏中无论是什么剧种和流派,都离不开各种动物面具的使用。

 

八、藏戏歌舞说唱面具。

(一)羌姆羌姆舞面具。羌姆舞面具是古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吸收了西藏早期的土风舞,结合佛教密宗的金刚舞,逐渐发展起来的羌姆面具。羌姆面具属宗教面具,品种有皮、木、铜、泥、漆布等各类。羌姆面具种类繁多,尺寸硕大,造型怪诞,色彩艳丽,形制奇特。一类是护法神祇面具,多为怪诞恐怖的形象,他们神通广大,为各类智慧本尊的化身。另一类是阎罗、鹿神、尸陀林主等面具。

(二)牦牛舞面具。牦牛舞面具为领舞者所戴,牦牛舞主要流行于西藏拉萨等地,由五人表演,领舞一人,其余四人扮演两头牦牛,领舞者为牧民打扮,头戴白色面具,类似蓝面藏戏中的温巴面具,对面具无规范要求,因此现在也有戴蓝面具的。牦牛舞在大的庆典和节日里表演,是藏戏舞蹈保留节目之一。

(三)卓舞面具。卓舞在西藏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流传。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则两种风格,山南卓舞两人领舞,一先一后,领舞者戴白色平板面具,卓舞者头戴长辫,舞到高潮时两手击鼓,身体左右上下翻转,长辫随之扫地旋转,气势壮观。山南卓舞的鼓较小,系在腰间,所以舞蹈动作幅度大。日喀则卓舞的鼓较大,鼓身有长把,舞时鼓把插入背部腰带间。一人领舞,领舞者戴蓝面具,手握长柄吉祥箭,舞于园场中心。卓舞也多在大的庆典和节日表演,是藏戏舞蹈保留节目之一。

(四)折嘎面具。演唱折嘎的艺人为男性,分一人演唱或两人以上演唱。一人演唱时,左肩挑有毡制的、上面蒙有白布的面具一面,面具上涂有男女有别的红黑两种颜色和黑山羊毛缝制的老人鬓须,前额位置还镶有一面小铜镜。据说此物为格萨尔王无穷智慧照耀四洲的象征。

九、藏戏面具颜色的象征意义

藏戏面具的色彩丰富多样,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白色面具象征纯洁、温和、善良、慈悲、长寿、智慧和富足等;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无量、种性优越、知识渊博、利益众生、威猛勇敢、神通广大、神圣而有智慧等;红色面具象征权力,表示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内外事务操持自如;绿色面具表示功业彪炳,事业有成,有胆有识,克敌制胜;阴阳脸面具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分,表现不忠诚、不可靠,诡计多端的两面派人物性格特点;黑色面具表示愤怒相,给人以威严、怖畏之感;紫红色面具表示凶相,表现恶残暴,令人生畏。表演时显得内心残忍傲慢妒忌,狰狞可怖,语言和动作猛暴粗野;牧羊女面具呈绿色,精明干练之象征,表现心地善良、勤于善业之女性特征,与贤妃相应;深蓝色面具表示勇士相,既英勇无畏,又慈悲善良的性格特征。藏戏开场戏所戴面具为温巴面具。温巴面具又分白、黄、蓝三种颜色。早期的白面具温巴(为渔夫或猎人)面部为白色或黄色,与屠夫白面具相同。面部用白山羊皮为原料,周围全用山羊毛装饰,以上部羊毛当白发,下部羊毛作胡须;面部最上方有个箭头形状的装饰物,后面披背,前面吊齐胸长;除鼻子鼓出来以外,整个面具扁平,质地也较粗糙。整个造型粗犷奔放、原始古拙;黄面具温巴也叫扎西雪巴面具,它的面具是在白面具基础上进一步装饰而成。蓝面具用蓝底花缎作底,下颚部分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装饰成胡须。因唐东杰布是白发白须,温巴的白胡须是为了纪念唐东杰布,蓝面藏戏的主要面具是在白面藏戏面具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藏戏面具的制作方法、面具的脸形和色调,均代表一个阶层的人物:深红色代表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颜色代表活佛,蓝颜色代表猎人,绿颜色代表女性,白颜色代表普通男性,黑颜色代表反面人物,半白半黑代表两面派人物等。

藏戏面具与西藏各类傩面具相比较而言,在总体风格上保持并发扬了原始祭祀和民间艺术面具运用兽皮、牲畜皮和粗毛线等材料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古色古香和稚拙之美,还有那种运用布片、呢料、棉絮等较为近现代的材料所反映出来的即兴表现的随意性和制作上的自由性、放纵性,使藏戏面具永远保持了民间创作的自然质朴、常演常新的状态。古老的藏戏作为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在艺术表现上又吸收了宗教面具造型的夸张变形、荒诞怪异、浪漫奇幻,装饰的繁富瑰丽、浓墨重彩、镶金嵌银、精致考究,蕴意寓意的隐秘、深邃、诡谲等传统手法和特点,使各种类型的藏戏面具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它又在艺术特性上,为适应藏戏表演的需要,特别是为适应表现人性价值和世俗生活情趣的需要,在传统的西藏傩面具用于藏戏的时候,作了独到的创新和发展,使之产生质变,形成了它特定的艺术表现语言,形态样式的丰富多彩而又风格韵致的独立统一,以及异常鲜明、浓厚而又神奇殊妙的藏戏艺术特色。藏戏面具艺术古老稚拙而瑰丽精致,夸张变形而装饰优美,虚实结合而形神俱现。

作者华热·索南才让系青海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

(资料来源:《西藏艺术研究》2013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