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6日至8日,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由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协办的“2013年全国藏戏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2013年8月6日上午9时,在罗布林卡举行了“第二届全区藏戏大赛暨2013年全国藏戏学术研讨会”开幕仪式,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孟德利,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主要领导以及拉萨市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开幕仪式。开幕仪式后与会专家学者观看了由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表演的开幕藏剧《朗萨雯波》;8月7日上午9时至下午18时,在拉萨金桥饭店举行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四川省阿坝州文化局、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等单位的1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着藏戏学术研究展开了积极、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一
此次研讨会一共分为四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由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觉嘎博士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文峰研究员,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刘志群研究员,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强巴曲杰教授就藏戏的传承、发展、西藏藏戏剧种的传承与发展、西藏戏剧称谓及其艺术特征等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这些既有对藏戏艺术研究的宏观观察和分析,也有对某一区域藏戏剧种传承发展的详述,又有对于藏戏研究过程的某些细节问题较为深入的分析,表现出了藏戏研究现状的广度与深度。
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文峰研究员的《广场与舞台并重,业余与专业互补——藏戏传承、发展之我见》一文,以详实的资料和作者多年以来对国内各民族戏曲艺术研究的经验为基础,梳理和分析了传统民间藏戏和新时期由国家专门组建的专业藏戏团体的的起源到发展的过程,得出了藏戏“广场与舞台并重,业余与专业互补”的发展模式及其现状,同时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戏曲艺术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大冲击,藏戏等少数民族戏曲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困难。针对这些困难,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关于藏戏在内的国内少数民族传统戏剧的保护措施,并总结指出,包括藏戏等少数民族戏曲在内的中国戏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戏剧文化中也占有独特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世界经济进入一体化的新时期,作为中华文明中独特的戏曲文化,不仅不应该削弱,而且应该大力扶植。只有发达的经济加独特的精神文明,才能保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持久的生机和引力,持久的繁荣和发展。主题发言中作者还建议西藏的相关部门在西藏兴建一座“藏戏博物馆”来向世人展示藏戏这一全中国唯一入选世界级非遗名录的少数民族的戏剧品种。紧接着国内藏戏研究的权威专家、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志群老先生作了题为《西藏藏戏剧种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主题发言,发言中首先论述了剧种理论的借鉴引进对于藏戏理论研究突破性的意义,而且认为这些剧种、流派概念需要不仅需要规范和普及,同时也要随着研究发现新的戏剧品种不断完善;接着分别对西藏的民间藏戏已有的剧种、流派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西藏藏戏目前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现状及的了解和研究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资料,同时为西藏藏戏剧种、流派划分情况的了解提供了最权威的解读。第一板块第三位发言者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强巴曲杰先生,他在题为《略谈藏语“堆嘎尔”(歌舞戏剧)术语及它所包含的戏剧艺术特色》的发言中指出正确理解“堆嘎尔”即:歌舞(戏)剧这一术语对于深刻认识和了解藏族戏剧有着重要意义。作者认为在藏文有关历史文献中记载西藏历史发展中相关文化艺术中“堆嘎尔”与其它歌舞等艺术形式作了严格区分。特别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许多符合西藏本土的印度的戏剧理论的引进,使西藏戏剧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并通过实践形成了有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戏剧理论,为促进阿吉拉姆等戏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西藏戏剧的艺术特色鲜明,形成了符合民族审美观念。同时认为藏戏从戏剧结构、表现形式、文学故事等都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形态及美学特征,她在非常自然、自由中充分发挥着戏剧艺术"独特"的作用。我们首先非常爱护和传承它的艺术精髓,更主要的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应该有所发展。要规范戏剧中表演方法,提高唱腔技法,舞蹈语言的丰富等等,在不走样的前提下依据当代人的审美意识有所突破和创新。但必须强调保持它所具有的艺术特色,这样在保护中有所发展,并为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服务。
二
第二板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刘文峰先生主持,由来自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曹娅丽教授、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次仁朗杰、甘肃省民族艺术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博士郭志合三位专家学者就宗教仪式剧、藏族戏剧文化及分类、安多"南木特"藏戏等为主题发表了主题发言。
其中,曹娅丽教授为题《宗教节日仪式与戏剧的发生——安多地区藏族“米拉羌姆”仪式剧分析》的主体发言中,以安多热贡地区某藏族村落的宗教仪式“米拉羌姆”中的小短剧“米拉日巴劝化记”为个案,对改短剧进行了分析,就其仪式时间、空间、过程、主要角色以及功能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指出了宗教节日与仪式传承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对宗教仪式中的戏剧因素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由此指出宗教仪式剧与藏族戏剧发生之间的可能关系。这一研究扩大藏戏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成为此次研讨会的新主题。次仁朗杰发表《藏族戏剧文化及其分类考辩》一文,对以往藏戏研究界的分类模式提出挑战,以藏族本土文化语境和戏剧分类模式为根基,对藏族传统戏剧进行了全新的分类,并认为由于国内许多学者对整个藏族文化语境认知不足,很长时间内脱离了研究对象的民族文化语境,形成了有悖于本土认知的学术话语权,这既是研究人员主客观的综合因素,也是大部分研究者对藏族戏剧文化整体的认知局限所致。因此,学术界需要关注藏族戏剧文化的全面性、整体性认识,为藏族戏剧艺术研究领域打开一扇崭新的门。郭志合先生发表题为《传承与创新:南木特藏戏变迁与发展研究》的发言,首先回顾了安多南木特藏戏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紧接着对其传承过程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作了论述,最后针对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作者本人对南木特藏戏今后发展对策和思考,同时以附录形式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民间南木特藏戏表演团体及其剧目、演出状况等做了统计,实属关于安多南木特藏戏研究难能可贵的资料。
三
第三板块由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曹娅丽教授主持,由来自四川阿坝州文广局的马成富研究员、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桑吉东智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就阿坝州安多藏戏的历史与现状、阿吉拉姆研究话语反思、藏族宗教仪式剧个案分析为主题进行了发言。
其中,马成富先生作为多年来研究阿坝州诸文化的前辈学者,发表题为《阿坝州安多藏戏的历史及现状》的发言,对阿坝州藏戏的起源、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文革后起死回生的历史。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用很多生动的例子讲述阿坝州牧区于八十年代兴演藏戏的景象以及今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进程阿坝州藏戏保护传承的现状。桑吉东智博士在题为《乡民与戏剧:再论阿吉拉姆的研究》的发言中,首先回顾了阿吉拉姆研究话语权的形成过程,接着对这一话语过程的形成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以“阶级斗争”为背景的阿吉拉姆研究话语权以及《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为代表的阿吉拉姆研究的“当代话语权”致使传统阿吉拉姆自身的分类模式、概念等隐去其应有的功能和意义,以往重“艺”轻“乡”的“艺术研究”模式忽视了阿吉拉姆与西藏乡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造成了研究话语的偏颇。除此之外作者批驳了阿吉拉姆被“活化石”化的过程,提出了西藏乡民的艺术存在于“吉兆与妄想”构成的观念语境之中,这种观念的持续让其活态传承至今。康保成教授发表了题为《藏族仪式剧〈打牛魔王〉考辩——兼与今枝由郎先生商榷》的发言,主要应用汉文文献资料介绍了西藏宗教仪式剧“打牛魔王”,同时通过不同的历史文献及近代外国学者在藏游记等资料论证了宗教仪式剧“打牛魔王”和“送老工加布”为同一仪式的不同称谓,以此回应日本学者今枝由郎先生关于“打牛魔王”和“送老工加布”属不同时间举行的宗教仪式剧的观点。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应用“社会表演学”的概念以及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witter Turner1920~1983)曾提出的“将合适的民族志资料转变为剧本”可能性思维,用传统藏戏表演的“三段式”表演框架为现已消失的宗教仪式剧“打牛魔王”设计了剧本,实属新颖的研究思路。
四
第四板块由藏戏研究界的权威专家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志群先生主持,由西藏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阿旺丹增先生,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觉嘎博士就西藏传统戏剧“巴贡”的艺术特色、阿吉拉姆的音乐艺术等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首先由阿旺丹增先生发表题为《略探西藏古老传统戏剧“巴贡”的艺术特色》的发言,作者用影像、图像等丰富的辅助资料向与会者展示了来自日喀则地区萨迦县麻布乡拉东村的“巴贡”表演,然后从称谓到表演程序、表演内容等一一作了详细的描述和介绍。“巴贡”这一表演形式早先由王尧先生、刘志群先生都在相关的文章中提到过,然而并没有作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作为迄今为止关于“巴贡”最为详细的田野调查报告,对今后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觉嘎博士发表题为《阿吉拉姆综述》的发言,首先简单论述了传统阿吉拉姆的起源和发展,尤其对其“三大”起源、“三段式”表演结构模式进行论述。重点探讨了阿吉拉姆音乐的艺术特色,对唱腔技巧“缜古”、鼓钹伴奏及说戏“雄”的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阿吉拉姆的音乐艺术特色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实践者们在上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所作的最佳选择,是最适应其表演时空、最能够达到表演效果的一种选择。他甚至用传统中国画中“以墨代色”之焦、浓、重、淡、清的丰富表现力来形容阿吉拉姆的鼓钹伴奏,为阿吉拉姆的音乐艺术研究具有结构性的启发。
五
研讨会的最后环节,刘志群先生作了真挚感人、热情洋溢的总结发言。他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本次全国藏戏学术研讨会。第一,本次研讨会参会的人员从国内戏曲研究界的权威专家到年轻的硕士、博士生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应该说我们藏戏研究者的队伍有所壮大了,后继有人了。第二,这次研讨会把藏戏理论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深的层次,比如对藏戏种类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更广阔范围的研究,其中还涉及到“局外人”与“本土人”优长和局限,刘先生认为自己作为老的藏戏研究者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开阔了视野,有的地方让他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还需要老骥伏枥努力学习,下更大的功夫,向更高的学术层面进行更深入、更准确的研究。第三、召开这样的研讨会很不容易,我们西藏的研究人员呼吁了很多年,今年终于召开了,作为一名藏戏研究者,向西藏党政领导,向自治区文化厅的领导,向自治区非遗处、非遗保护中心具体办事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刘先生最后希望藏戏新老研究人员,多向本地区的党政领导呼吁游说,让藏、青、甘、川四省区不断举办、最好是轮流举办研讨会,不断推动藏戏理论研讨有更大的发展,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才对得起中国藏戏这个世界级“非遗”瑰宝。
(资料来源:《西藏艺术研究》2013年第3期)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