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门巴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他们的音乐和舞蹈,既有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强大影响,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门巴族习惯把民歌和歌舞音乐统称作“萨玛”,人们酷爱歌唱跳舞,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如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建新屋等都离不开“萨玛”。其中尤其以“巴朗酒舞”和“巴羌”宗教舞蹈独树一帜。
门巴族聚居区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门隅地区,门隅地区地理环境变化多端,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高处海拔可达3600米,低处只有100米左右。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墨脱一带急转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富,物产丰富,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
对喜食辣椒、酷爱烈酒的门巴人而言,“巴朗酒舞”无疑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劳动、婚庆喜事、建新屋等都离不开青稞酒,也离不开巴朗酒舞。
“巴朗”是门巴族盛装酒类的容器,外观呈圆筒形,在较小的巴朗外面,以竹编工艺高超闻名全藏的门巴人还会编织彩色的竹篾,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舞者执“巴朗”而舞,表达丰收酒熟的奔放和喜悦之情,同时也向客人表示敬酒的礼节,是融合表演与礼节与一体的舞蹈。“巴朗酒舞”音乐舒缓,节奏自由,有独舞、群舞和男女对舞等多种形式,根据具体场合不同而决定。
“巴朗酒舞”的主要形式为妇女群舞,门巴族妇女穿无袖无领的宽大褂子及长条花色裙子,披着由红、绿、花等条纹饰的长挂襟,动作舒缓优美,或起或坐,疾时如雨,徐时如林。在自由发挥的同时,舞蹈也很重视原本具有的礼节性和仪式性,讲求优美与协调。与藏北荒原上热烈狂放的锅庄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喜马拉雅山麓的独特风格。这种热烈醇厚深情的风格,不禁让人想起同样出身于门隅地区的伟大的诗人仓央嘉措。
与热情的“巴朗酒舞”一样,门巴族的宗教舞蹈“巴羌”也有独特的风格。门巴族有着兴盛的苯教信仰,早在苯教时代,“巴羌”就已作为苯教巫师媚神慑鬼的舞蹈而广为传播。藏传佛教传入门隅以后,在佛事法会和其他宗教活动场合,“巴羌”又作为仪式性舞蹈,用来表演佛教的神话、经变和护法故事等。“巴羌”内容极为丰富,表达了浓厚的宗教情感。
和藏地其他地方的舞蹈不同的是,门巴“巴羌”有众多模拟鸟兽形象的舞蹈,譬如“谢羌”、“角包羌”、“东金羌”、“甲穷羌”、“麦荣羌”等。
“谢羌”,意为鸟舞。表演时,二人化装成一公一母两只雉鸟,公雉鸟有红冠和双翅,围着母雉鸟作腾飞状;母雉鸟无冠,翅膀也小,双鸟嬉戏显出欢爱之情。“甲穷羌”,意为大鹏舞。二人表演,一人戴骷髅面具,扮恶魔;一人扮大鹏,红羽,鹰嘴,头有两角,披散无数长辫。表演时,大鹏与恶魔作搏战之状,随后恶魔倒地,大鹏叼食恶魔,取得胜利。大鹏形象,在苯教和佛教中均被神化,称作吉祥神鸟。“麦荣羌”,意为犬舞。六人表演,均戴神犬面具,穿红衣,腰系海贝腰带和围兜,装狗尾。舞者双手叉腰,俯身跳跃,争相吞食恶魔。“巴羌”的基本动作粗犷豪放,舞蹈队形变化较多。
门巴族的习俗舞蹈,表现着劳动的节奏,宣泄着生活喜悦,粗犷豪放,动人心魄。这是门巴族人民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炙热的情感;是爱与恨的呐喊,死与生的争鸣;是烈酒与幻梦结合的狂舞。
历史溯源
门巴舞蹈大部分源于宗教祭礼舞蹈。在后来的发展中,人性逐渐取代了对神性的痴迷,世俗感情逐渐冲淡对宗教的情感。
于是,在火光酒影中发展出门巴的舞蹈。其中尤以热烈奔放的酒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门巴舞蹈的重要特点。
宗教舞蹈也是门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门巴语叫“巴羌”,意为跳神舞。“巴羌“历史悠久,早在门巴族苯教兴起之时,“巴羌”就已作为苯教巫师媚神慑鬼的舞蹈而广为传播。藏传佛教传入门隅以后,在佛事法会和其他宗教活动场合,“巴羌”又作为仪式性舞蹈,用来表演佛教的神话、经变和护法故事等。“巴羌”内容极为丰富,表达了浓厚的宗教情感。
艺术特色
在门巴地区,西部称舞蹈为“果谐”,节奏强烈。“果谐”音乐与藏族锅庄非常相近。
而在墨脱、米林东部地带则称为“羌”,轻快活泼,音乐抒情明快。
此外,民间还存在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游戏歌舞,音乐欢快、简洁,往往充满了劳动的喜悦之情。
形式类别
门巴民间歌舞种类繁多,根据内容和体裁可分为“吉鲁”(山歌)、情歌、劳动歌舞、“羌谐”(酒歌舞)等。依据不同的场合上演,例如在新房落成时,就要表演一种古老的生殖崇拜之舞“旺久钦波”。而宗教舞蹈“巴羌”也可分为“东德羌”、“潘羌”、“枕羌”、“阿羌”等众多类别,是巫术舞蹈的再现。(本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