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拉萨电(扎西 杨庆军)今年,噶玛噶赤画派80后唐卡画师洛追巴珠在拉萨举办了个人画展,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技法吸引了大批游客。“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西藏唐卡的未来一片光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勉唐派传承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丹巴绕旦激动地说。
不仅是唐卡艺术,西藏的非遗传承人遍及文学、音乐、舞蹈、医药等众多领域。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保护传承,西藏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遗普查工作,12支非遗普查工作队走遍全区123万平方公里土地,摸清了西藏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据统计,中央和自治 区10年间累计投入1.3亿余元用于非遗保护。如今,已有格萨尔说唱艺人次仁占堆等68人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350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 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西藏基本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西藏古文物建筑是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古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大规模起步。截至目前,中央和自治区先后投入20多亿元,对西藏100余处重点文物进行了保护和维修。
2013年6月30日,拉萨大昭寺广场一片欢腾,为期半年多、总投资约15亿元的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顺利竣工。“过去道路狭窄、污水横流,私拉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冬天水管经常会冻住,取暖更成问题。现在这些难题都解决了。”居民普布扎西一脸幸福。
保护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于1997年获得国际标准组织通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藏文手机也被广泛应用。 西藏大学副校长、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教授欧珠告诉记者,由中心研发的“岗杰”藏文输入法大大提高了手机在西藏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如今,“岗杰”藏文输入 法在西藏手机用户中的使用率已超过70%。(原载于《 人民日报 》)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