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强巴老人谈生活变化:乘着春风奔富路

2015年09月10日 09:2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王晓莉 扎西班典 格桑伦珠
分享到:    

在堆龙德庆县德庆乡德庆村,记者来到村民强巴老人家里。

眼前这座崭新的两层藏式民居,雕琢精细的房梁点缀着强巴老人家的幸福,房梁上五彩的颜色透露着这个家庭的生活,如雨后彩虹,缤纷耀人。

走进强巴老人家偌大的院子里,牛羊满圈,都在草棚下美滋滋地咀嚼着干草,时不时哼上几声,似乎在表达它们满足的心情。这时,72岁的强巴老人拄着拐杖,上前邀请记者一行到他家参观。

坐在强巴老人的客厅沙发上,斟满的酥油茶还未喝上两口,一个盛满牦牛肉干的竹篮子又端了上来。老人笑容满面,十分好客。

“我们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家里还买了车,在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下,生活越来越富足。现在就想着怎么为村里人多做点事情,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别看强巴老人已到古稀之年,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在德庆村,数强巴老人年龄最大,有关德庆村发展的大事,村民都会尊重德高望重的强巴老人的决定。而每每此时,强巴老人总会说:“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跟着党走,只要勤劳、踏实、肯干,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之所以语出此言,是因为强巴老人一直看着老百姓的生活是如何一天天好起来的。

在旧社会时期,强巴老人的家庭世代为农奴,用他的话来讲,“只不过是会说话的牲畜”,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过去,对于我们农奴而言,肉是拿来闻的,吃在嘴里是什么味道,我们农奴谁也不知道。”强巴老人双手叠放在拐杖上,告诉我们德庆村过去不堪的历史:民主改革前,德庆村一带的农牧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终日乞讨为生。一家近十口人住在十几平米、四处漏风漏雨的木房子里,地上乱堆一些干草、羊毛什么的,垫在地上睡觉,连个床也没有。身上穿的衣服,不是缺了袖子,就是少了裤腿儿,一家人里,有两三个人有鞋穿,就已经很不错了。

谈及过去,强巴老人神情严肃,但谈及现在,强巴老人立马就喜笑颜开:“党的政策好啊,我们农奴翻身做了主人,不但有了人身自由,党和政府还给我们分土地。特别是近年来,惠农支农政策越来越多,国家政策性补助越来越亲民,大病小病有医保,让我们这些老人晚年生活无忧无虑。”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德庆村村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他们在党的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的引领下,过上了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如今,德庆村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为主的村子,种植业收入占全村收入的60%以上。

面朝黄土背朝天,强巴老人做了一辈子的农民,看着国强民富,看着西藏经济社会蒸蒸日上,强巴老人虽然老是老了,但他也想跟紧时代的步伐。

强巴老人膝下儿女,就在他老人家的劝说下,借着改革的春风,有的外出务工、有的跑运输、有的干脆就在乡镇上开起商店,收入逐年递增。

于是,村里贫困家庭农牧民也纷纷找到强巴老人支招。

“走,去找乡党委、政府;走,去找驻村干部……只要肯干咱农牧民是穷不了的!”只要是强巴老人可以想到的党员干部,都和他一样,也开始为贫困家庭四处奔波,寻找脱贫致富的办法……

这个560户、2269人的村子,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400多元,95%的农牧民搬进了安居新房,40%的家庭购买了汽车。而村文化广场上的健身场所、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国家“三包”政策的春风雨露里,走出了山村,迈进了学堂……

责任编辑:王惠芳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