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藏学专家热议涉藏纪录片《天河》:从技术到观念的全面提升

2015年09月10日 09:2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廖云路
分享到:    

世界海拔最高的小学里,当老师问孩子们将来的梦想是什么时,一个满脸高原红、眼神略带羞涩的女孩回答将来想当歌星。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她现场给大家唱上一段。镜头从充满温情的教室淡出,女孩稚嫩的歌声在室外寒风凛冽的环境中飘荡……

上面这一幕,出自涉藏纪录片《天河》。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由中央电视台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天河》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科教频道上映。专家学者认为,《天河》体现出了近年来涉藏纪录片从技术到观念的全面提升。

“《天河》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仅在于片中运用了大量航拍、水底拍摄等高难度镜头,还在于将拍摄技术与叙事方式巧妙地结合。”自治区党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施俊伟说。

他解释说,灵活多变的叙事方式和蒙太奇的运用是《天河》的一大亮点。该片每一集中都会有一个相对核心故事,而其他故事则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影片最后再给每一个小故事附上结尾。多线叙事看似杂乱,实则打破了常态情况下线性叙事的呆板,使情节变得生动和富有节奏。

在第一集《源》中,纪录片将镜头投向了阿里地区的边远乡村。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但牧民们几乎人人都用上了手机,每家每户都有太阳能接收器和电视;往返于拉萨和阿里地区的卡车司机行驶在大雪覆盖的道路上,遇到当地交警部门开着铲雪车疏导堵塞的路段……“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画面,难道不是更加生动地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投入,以及党群关系工作扎实推进吗?”施俊伟说。

四川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主任肖尧中研究发现,过去的涉藏纪录片着重于描写农奴翻身得解放、进藏公路、青藏铁路建设、西藏民主改革等题材,多从宏观角度展现西藏的变化,容易导致内容庞杂,细节表现不足。其结果是官腔官话突出,宣传意味浓重。观众在长时间观看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感。

“纪录片《天河》转变了以往政论片的拍摄观念,将镜头对准了普通西藏人的真实生活,通过人物描摹、生活场景再现以及真实的矛盾冲突,将西藏发展中的真实面貌细腻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肖尧中说。

责任编辑:王惠芳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