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雅鲁藏布一路湍急,在拉孜这块平原上放缓脚步,孕育出沃野千里、良田万亩。
拉孜,藏语意为“神山顶,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顶”。藏民族的先辈们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收获喜悦,同时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他们身着氆氇、脚蹬藏靴、身挂藏刀、弹着深沉的六弦琴,在丰收的麦田里唱起堆谐,翩翩起舞。
几百年后,当我们来到拉孜镇,关注的焦点不得不集中在文化上。作为一个久负盛名、拥有诸多文化遗产的重镇,当前,拉孜是否找到了一条文化保护与传承之路呢?
传承千年的制刀技艺
“铛……铛……铛……”在普达瓦听来,这在自家庭院里响了百余年的钢刀锻铸之声是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在清朝光绪年间江孜抗英战争时,拉孜藏刀就是最好的兵器。”介绍起自己的藏刀,普达瓦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从烧制钢材的炭火算起,制刀的所有材料我都按照传统的要求准备,工艺流程至今没有改变。”
2008年,日喀则地区拉孜县的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拉孜藏刀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自治区每年为普达瓦提供资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经费。
儿子多吉占堆在一旁弓着身子,右手拿把小锤,左手拿根长钉,专注地为一柄巴掌大的刀鞘雕花。
除了儿子,普达瓦目前有7个徒弟。平日里,出于收入的考虑,他们都外出打工,只有在每年冬天才回到作坊学习。
收徒弟一直是普达瓦的心病。
制胚、焊接、锻造、打磨、雕花、抛光等全部有12道工序,且均为纯手工制作,锻造一把60公分长的藏刀,熟练的匠人需要12天功夫。而想要掌握这门技艺,至少需要4年。学徒之路之艰苦,可想而知。
59岁的普达瓦,14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他回忆说:“刚开始学打铁,而后学了4年铅笔画,然后才开始上手雕刻。”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远没有外出打工省心省力。
多吉占堆14岁开始在父亲身边学习制刀,也曾想过放弃。但作为制刀世家的后代,他最终还是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传承人的责任。
“只要真心、用心学,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都教。”普达瓦坚信铸刀技艺不会失传。
依照父子俩目前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纷至沓来的订单。父子俩已做起扩大规模的打算。“不是为了钱,而是要把拉孜藏刀的锻造技艺传承下去。”普达瓦说。
据拉孜县商务部门介绍,目前拉孜县从事传统制刀行业的有几十户人家,除了拉孜镇名气响亮的普达瓦,柳乡孜龙村和曲下镇曲下村也都保持着手工作坊式的传统藏刀锻造工艺。
向孩子们推广堆谐
在拉孜镇群众文化站,一群姑娘小伙正在排练。
伴着六弦琴的旋律,舞者的步法时而明快奔放,时而稳健深沉,踢踏的脚步声萦绕在高原的万里晴空,久久不能散去。
这就是堆谐。
政府积极鼓励当地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群众性文化团体,利用农闲时学习和排练堆谐曲目,推动堆谐的传承。
站长强巴央宗是一个大方得体的姑娘,她告诉记者,在文化站排练,每天会有35元的工资,一个月下来仅这部分收入,她平均可以拿到900元。同时,文化站还会承接一些县里、区里或者区外的商演,收入可观不说,更开拓了眼界。
在这一群年轻人里,一个瘦小的身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她举手投足间比旁人多了几分对堆谐的了然于心。
她是格桑卓玛,是拉孜堆谐代表性传承人拉巴最小的女儿。现在,20岁的她已经是拉孜县民间艺术团的专业演员,经常到镇上来指导团员练习。
她从小就眼见酷爱堆谐的父亲每天如痴如醉地整理、研究传统堆谐的唱词、曲谱、舞蹈步法、舞蹈身段,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新编了40多支舞蹈。
父亲临终前,郑重地把堆谐托付给她:“一定要把堆谐传下去,即使有一天你不在了,舞蹈还在。”
从此,这个瘦小的身体里就怀揣上了传扬“非遗”的梦想。
现在,在“堆谐之乡”拉孜,关心、热爱拥有2000余年历史、一度几近消失的堆谐的人越来越多。
拉孜县文广局局长顿珠央拉介绍,为了使拉孜传统的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现在政府鼓励以堆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乡村、进学校,成为拉孜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抓起。拉孜镇中心小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试点学校,除了开设堆谐兴趣小组外,更是试点“堆谐课间操”,尽可能地把堆谐普及到孩子中去。
坚持精品与扩大普及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呢?拉孜藏刀和堆谐似乎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普达瓦父子广开师门、遵循传统、精益求精的同时,拉孜县人民政府也引进了内地有经验的企业投资,注册了“拉孜藏刀”商标。在坚持拉孜藏刀传统样式的基础上,拉孜县民族手工业加工厂目前正力图扩大拉孜藏刀的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
一方面,努力将老艺人的精湛技艺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尝试通过动员更多人参与制作,不断扩大产量,增加现金收入。
格桑卓玛也告诉记者,她更喜欢在拉孜镇群众文化站排练和演出,因为县文化部门明确把这里定位为传统堆谐曲目的保护、传承点,而县民间艺术团则更侧重于结合新时代和现代人的审美,对堆谐曲目加以创新。
于是我们发现,拉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践中,出现了产品的分层,那就是“精品”和“普及”。
“现在关心拉孜传统民间艺术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既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又借助传统文化使群众受益。”在拉孜镇工作了18年的镇党委书记欧珠说。
这就要更好地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
拉孜藏刀名扬海内外,尤其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宣传力度更大,销路也更广了,不仅许多游客慕名到普达瓦家里购买,拉孜县民族手工业加工厂和拉萨专营店的订单也络绎不绝。
堆谐已登上过亚洲峰会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渴望着更为广阔的舞台。国家投资2000余万元,在拉孜县搭建了堆谐文化演出中心,打造精品节目,吸引国内外游客一睹风采。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拉孜镇在家门口拉动了就业,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现金收入。
也许,对于文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要以保护和传承为主,坚持“精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则要推广,以产业化和扩大化为主,需要“普及”。
拉孜镇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