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高原视野

乐享金秋 徒步加查

2015年10月19日 18:0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罗勇
分享到: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天高云淡,秋色宜人,正是登高出行的好季节。由加查县旅游局主办、西藏域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金秋崔久”色布荣风景区摄影徒步露营体验游于10月16日至18日举行,向游客展示了一个景色优美、历史厚重、文化独特的加查。

走向“汉盐”之地加查

加查,藏语意为“汉盐”。传说文成公主曾到此地,看到百姓饱受缺盐之苦,便施展神通将纽扣抛向空中,着地之处随即涌出盐水,加查因此得名。

金秋十月,国庆刚过,加查县旅游局举办徒步崔久沟活动,我有幸应邀参加。

10月16日,一行47人,5辆车,从拉萨浩浩荡荡出发,过嘎隆啦隧道,然后左拐,经江北公路前行,一改走江南的传统路线。

嘎啦山隧道至桑耶寺的江北公路硬化工程已完成。至此,“嘎啦山隧道®多吉扎寺®鹌鹭神泉®扎央宗®桑耶寺®青朴®昌珠寺®雍布拉康®雅江最宽处®朗赛岭庄园®敏珠林寺®扎塘寺®嘎啦山隧道”环线旅游得以形成,并以此为基础,可以囊括更多景点,游客可以根据喜好自由组合。不走回头路,山南旅游将带给你更多惊喜。

我们在山南首府泽当用过餐,沿省道306继续前行,进入西藏旅游东环线“桑日--加查”段。顺雅江而下,峡谷风光应接不暇,达古景区及其猴群印象极深。

一群群藏猕猴守候在路边,凡有车停下,胆大的几只猴便靠近。若递之以食,会更加亲近,能与人合影,全然不惧。同时,猴群貌似等级森严,大多猴儿只远距离观望,惟少数头目能与人接触,大快朵颐。

出桑日境,便入加查,“千年核桃之乡欢迎您”,加查给人以显著标志。据说,吐蕃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噶尔·东赞(也称禄东赞)就出生在加查达布地区。众所周知,禄东赞是松赞干布的著名贤臣,也是汉藏友谊的奠基者,文成公主就是在其带队下迎娶入藏的,“七难婚使”的故事更是让禄东赞名垂青史。

在加查县城附近有个嘎玉村,据说就是禄东赞的故乡。“嘎玉”藏语音译“禄东赞故乡”,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禄东赞及禄氏家族的相关地名、遗址和家族名字:“索仓”、“驷铃仓”、“相录”、“白搭”、“其若巩”、“巩仓”、“伦布日”分别意译为“打铁之地”、“马匹铃铛存放之地”、“舅舅家”、“拴牛犊之地”、“拴狗之地”、“鸡圈”、“大臣山”等。

相传嘎尔东赞早年以打铁为生,现嘎玉村最北部尚有个形似铁锤的石头,就是当年他打铁用的;村北侧有个水磨坊,叫“嘎尔曲库”,意为嘎尔东赞的水磨坊,至今仍然在用;更具说服力的是,他亲手种植的核桃树至今尤存,每年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由此推之,该树年龄至少在1300年以上,加查“千年核桃之乡”名副其实。

是日晚7时许,我们抵达千年核桃林,古树林立,其中多株数龄在1100年以上。树叶黄绿相间,如水墨丹青。稍后,大家开始搭帐篷,晚上露营于此。与千年古树相伴、相眠,会不会演绎一段聊斋故事呢?既欣喜又忐忑,看来今夜只能在纠结中度过了。

晚餐也在千年核桃林下进行,土豆烧牛肉、青椒肉丝、麻婆豆腐、凉扮鸡肉……丰富多样,大家依次取餐,然后围坐一圈,狼吞虎咽起来,“味道真不错”、“就是好吃”,不时的夸上几句。

有盐有味,汉盐--加查留给我们太多意犹未尽的想象。

徒步色布荣曲

色布荣,藏语意为“龙王谷”,是到神湖拉姆拉措的必经之地--崔久沟的一段。曲,藏语意为“水”,顾名思义,“色布荣曲”是个有山有水、极富诱惑之地。

大凡活动,出发前均有仪式,最浅显莫过于交待注意事项,如保持环保、不要留下垃圾,尊重民族习惯、勿踩踏经幡,当然还有注意安全、互帮互助等。做文明游客,除留下脚印,带走照片,什么也不要留下,时时提醒自己、他人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没有徒步经验,临出发也不知道准备些什么。天已秋凉,随身带壶热水是必要的吧。正犹豫间,村里一老阿妈提着暖壶过来,问我们是否要加水,顿时为异域他乡人民的纯朴所感动。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带着老阿妈给的热水,心里也暖暖的,乐滋滋的向色布荣曲进发。车行至神湖第一道门停下,刻有“拉姆拉措国家湿地公园”几字的石碑非常醒目。进神湖大门,稍走几步,然后右转,我们的徒步活动正式开始。过小桥、入密林,呼吸着山野的空气,脚踏在人迹罕至的小道,山间静谧,潺潺流水,将周遭衬托得越发寂静,人的心也顿时空灵。

秋天的色布荣曲是美的,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像上帝在人间打翻的调色板,美轮美奂,无法用语言形容。

我虽非专业摄影,但目之所及、镜头所对,摁下快门,均为一副感觉良好的作品。同时,你在拍美景,拍美景的人也拍你。正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一般。一路美景、一路定格,乐在其中,美在其间。

徒步收获颇多。首先,心存敬畏,顺乎自然。路在丛林中蜿蜒,枝丫横亘,惟有小心地移开树枝,或人由其下钻过,如若强行蛮干,轻则皮肤划痕,重则血珠外涌。同时,人与人间不能隔太近,以防树枝反弹所伤。其次,要互帮互助,共同前行。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尤其置身野外,有“不兄弟勿探险”之说。大家相聚是缘份,途中搀一把、扶一把是常有的事,既增进了友情,也平添了乐趣。最后,懂得分享,包容大度,常存感恩。此次徒步仅10公里,但全为羊肠小道,穿行共约5小时。我就因估计不足,没带备用食品,以为早上三馒头一鸡蛋足够挺过。孰知走了不到3小时就腹中空空,饥肠辘辘。队友给以饼干、泡鸡脚还有饼,雪中送炭,无以言表。

“亲近自然,开阔心胸,包容大度,心存感激”,这就是徒步色布荣曲给我的启示。

朝觐拉姆拉措

拉姆拉措,藏语意为“圣母魂湖”或“悬在天上的仙女湖”,位于加查县崔久乡境内,因具有启示今生来世之神奇,闻名全藏。据传,历代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均在其启示下寻找。

我曾两次去拜谒拉姆拉措,第一次因湖水被冻住,抵山脚下琼果杰寺而返,但关于她的神奇传说,一直萦绕脑际,成为未遂心愿。第二次随旅游规划人员同往,直抵湖边,凝望湖水,只见波纹缕缕,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努力探寻湖内玄机,但终无所获,渐渐地拉姆拉措的神秘淡出脑海。

后随对藏传佛教文化的不断了解,积累了一些观湖的基本知识,诸如观湖路上不能回头,一定要心诚、无杂念,另外还需要对湖敬奉等。有了如上知识储备,就想再访拉姆拉措,验证其虚假。

恰逢加查县举办色布荣曲徒步活动,我得以再次走近拉姆拉措,不过这次观湖的地点选在山顶。汽车到不能行进时停下,拉姆拉措在距此1.5公里的山后,必须爬山前往。

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艰辛的付出,是不会有惊喜的收获的。怀着平和的心态,加之之前的知识储备,我由山脚一步步往上爬。在海拔5000米左右爬山,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看着一些初来乍到者,数着“一二一”的调子往前冲,我没有羡慕也没冲动,而是按自己的步调前进,累了就停下来喘几口气,让“砰砰”直跳的心缓解一下,稍微平和后再继续。

边走边思考,其实人生的路何尝不是这样,哪有一帆风顺、一鼓作气冲到顶点的,无不是在挫折与修正中前进的。有时只管低头走路,哪顾抬头看天,就像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一样,只要方向、目标正确,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就在这样的自我劝慰下,我终于抵达山顶,海拔5300米的地方,神湖拉姆拉措就在正前方不远处,“悬在天上的仙女湖”名不虚传,状若“头盖骨形”,远远望去宁静一片,如一面镜子镶嵌在山峦间。

周围许多信众口颂六字真言,向神湖朝拜祈祷。我也加入其中,扣紧帽子、拉紧衣服,让自己更加暖和一些,为长时间凝视、冥想作准备,大有不见结果不罢休之势。十分钟过去,或许二十分钟过去,最后淡忘了时间,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湖面,果然于微波荡漾的幽微处显示异像,各有所得,不便言说。

看来,只要一心专注、锲而不舍,每个人都会有所获,这或许就是拉姆拉措给人们的启示吧。

下山的路走得轻松而愉快,就像人生,没有迈不过的坎。“今天天大的事,到了明天也就成了故事”。想着想着,不知不觉间,我已到了山脚下的停车场。

活动结束后,大家围聚在千年核桃树旁,点燃一堆篝火,尽情地跳呀、唱呀,抛却了烦恼,偷得浮生半日闲,返璞归真,享受了金秋加查惬意与快乐。

责任编辑:王惠芳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