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藏罗布林卡走出来 希望文物“活过来”
藏传佛教和造像艺术,自公元七世纪入藏,已流变1300余年,为藏民家家户户所信奉。但在梵音缭绕中,它们仍具有厚重的神秘感。
也因此,正在福州举行的“雪域梵音高原宝藏——西藏罗布林卡文物精品展”一亮相即吸引各方注目。该展于26日开幕,为期两个月,展出了首次南下的金属造像、唐卡、佛教器用、日常用具等罗布林卡典藏文物100件(套)。
“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西藏更为开放,藏传佛教文物也不曾这样大规模离宫巡展,来到万里之遥的沿海更是首次。”罗布林卡管理处处长拉巴次仁27日对中新社记者说,“我们希望文物‘活过来’。”
罗布林卡始建于公元18世纪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吐蕃时期,西藏佛教造像最初是从印度、中原、尼泊尔等地迎请而来,造像风格不仅杂糅了印度和西藏本土雅隆河谷和象雄文化,制作工艺本土特征也十分突出,渐成一个流派。”罗布林卡管理处文物科科长色莉玛说。
“雪堆白”是西藏本地典型的造像风格,佛像制作精细,色彩鲜艳,镀金厚重,镀金面光洁,镶嵌以绿松石为主。此展中,以通体银质的清代大白伞盖佛母像等佛像风格最为典型。藏僧益西格列告诉记者,这材质在印度或中原流传的造像中是找不到的。
唐代以降,藏区冶金工艺与中原融通而发展快速。色莉玛指着一尊清代铜鎏金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说,根据佛像本身需要的肤色、面部表情、装饰物的要求,已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这些文物完全呈现‘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的交流融合”。
令益西格列忧虑的是,尽管罗布林卡有上万尊造像,总体呈现藏传佛教艺术的巅峰水平,但时至今日,工匠精神还是正在丢失。
“过去三五个匠人耗时四五年才能做出一尊千手千眼观音,现在做得快,一个人一年就能完成,但‘时间’少了,‘美’也没有了。”益西格列说,罗布林卡的藏品“走出来”,有助于唤起“雪堆白”世代匠人的文化自信。
此展另一亮点是堪称“西藏的文化名片和百科全书”的唐卡,集全四大流派,大多构图复杂巧妙,人物众多惟妙惟肖,勾描技法精湛细腻,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清代布画大鹏金翅鸟咒语等传世唐卡已被复制成文创产品,颇受市场欢迎。
身为唐卡勉塘流派省级传承人的拉巴次仁告诉记者,西藏正在力推唐卡文化产业发展,今年将投入上百万元人民币启动电商营运,“唐卡将走出藏区和小众收藏界,进入广大民众家庭”。
对于藏文化首次来访,福建博物院副院长陈淑琤说,期待展览“全面展现藏地园林的独特文化表征和汉藏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