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春耕仪式——播种希望的开始​

2016年03月02日 17:3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分享到:    

wanghr621499_s.jpg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儿时的记忆中,在内地过完清明节,气温逐渐上升,人们才会开始一年的春耕春播,庄稼人从“冬眠”中逐渐复苏,开始忙碌劳作。一年之计在于春,没错,西藏的春天要比西北地区来得早。在西藏农区,节日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春耕节就是其中之一。在部分村民的记忆中,节日是重要的载体,也是信仰与民俗互动最为频繁的部分。为了筹备藏历规定的播种吉日春播节,在春播节前的某一天,人们就开始酿造青稞酒,给牲畜准备装饰品。

wanghr621497_s.jpg

希望在这里播种

藏历的正月还没过完,高原大地已经是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拉萨市各乡村的春耕春播工作开始陆续展开。村民一年一度的开耕仪式正式开始了。开耕仪式上,农人们要举行庄严的祭祀仪式,由一位当年属相的妇女和男子在日出之前,赶到自己最好的土地里祭祀农业神。他们手捧着象征吉祥的“切玛盒”和象征五谷丰收的青稞苗。一些村民身着节日的盛装,排成一列唱起了祈愿歌,并象征性撒了撒糌粑。

村民们开始吆喝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牛,一起拉着犁”犁地。尽管这只是一场表演,但村民们仍然很卖力。他们一边掌犁,一边扬起鞭子,耕牛在前面行走,一片片沃土慢慢地翻了过来……男人们“卖力”耕地,女人们也不闲着。有的把种子撒在田里,有的则举起平整土地的“波多”,口中喊着号子,一下接一下打在土疙瘩上。也有的人在田边上唱着歌儿。

“二牛抬杠”耕罢,就到了主角现代化的拖拉机,每个拖拉机上插着五星红旗,还有青稞穗子。一个接一个地发动,按次序开进田地。放犁、加油门,“铁牛”们轰鸣着向前开进……刚才还平静的土地,瞬间变成气势恢宏的战场。尘土飞扬起来。机器声、吆喝声、歌声混合在一起,组成别具特色的交响曲。祈盼今年大丰收。

在内地春耕虽没有这么讲究。但是也讲究什么时候开始春耕,只不过不举行这个仪式罢了。

wanghr621500_s.jpg

农忙前最后的娱乐

春播祭祀结束后,人们聚在一起,开展各种体育娱乐活动,青少年尽情歌舞,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这样欢宴五六天后,人们才开始一年的繁忙劳作。如果说春播节是西藏民众春耕生产的第一声仪式性号角的话,那么望果节则是人们庆贺丰收的盛典。

春耕节和望果节虽然是农事性的节日,但它们仍然是从农业祭祀土地神的庆典活动信仰中发展而来。这些原始的宗教信仰与农耕生产相互渗透,互为作用,年长日久,代代相袭,演化成了一种被西藏民众所广泛接受的农耕民俗。

西藏农耕民俗的产生与农耕季节联系非常密切,它主要发生在开耕播种与开镰收获的两个阶段,这两个以集体为单位活动的时段,往往以民间节日的形式出现。在如此热闹欢腾的集体场合,民众依靠集体的记忆传承和组织民俗活动,进而创造新的民俗内容,相应地在频繁的民众集体活动中聚合和强化了集体记忆,民众的集体记忆反过来又指导集体活动。正是集体记忆和集体活动同生同长、互动互融,进而使古老的信仰逐渐积淀为民族的心理,从而呈现出模式化的特点,以致在后来的民俗展演中不断闪现出古老信仰的光辉。

wanghr621498_s.jpg

春耕仪式民俗的文化展演

仪式活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一直被众多学者当作观察人类情绪、情感以及经验意义的根据。著名学者泰勒尤其强调仪式的传承性,认为现存于世的仪式和信仰都是古代的遗留物,是文明进步全过程的路标,充满着意义,其象征性可以被译解!

wanghr621501_s.jpg

受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藏族农耕民俗在传承过程中表现得较为保守,至今仍在西藏农民生产和生活中有所反映,并且以仪式行为表现出来。这种仪式无论如何明显地具有自发性或习惯性,但是都涉及到藏族民众精神气质与世界观的象征性融合,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有秩序的生活,是依赖于一种社会成员们精神中的某种感情,这种感情促进了人们相互之间的团结。春耕仪式的核心是对土地神的敬仰和祈祷,仪式中祈神古歌的演唱、耕牛的装扮、开耕人的选定、播撒种子的方向等,均是远古藏民族原始信仰在当代农耕民俗中的遗存。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农民祭祀神灵不但祈求风调雨顺,更期盼五谷丰登的好收成。西藏农耕习俗的中心仪式是祈祷神灵、供奉神灵。不管是土地神、丰收女神,还是庄稼神,对他们的祭祀却有共同的特点,诸如时间是依据农业生产的时令,没有具体明确的时间规定;祭祀的供品也是极其简单,一块白石、一株青稞穗等;祭祀的地点以农业生产场地为主,这些都说明了这种远古退化了的宗教民俗,其宗教信仰的成分与时代的民间文化交融互补,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民俗内容。这些宗教文化活动代代相袭,构成藏族民众深层的民俗心理。即使在今天,农民们仍然在求吉心理的驱使下,将农业神灵信仰中的祭祀仪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并糅合进许多现实的因素和时代精神,形成具有深厚生态文化思想的农耕民俗。

(综合网络)

责任编辑:王惠芳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