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西藏立体农业:智慧与气候、地形的完美结合​

2016年03月02日 17:3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分享到:    

News620160229P04268CYU.jpg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地域都会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路子。雪域高原上聪明的藏族同胞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找到了适合在高原种植的作物。众所周知,农业结构离不开气候条件,西藏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特殊的农业结构。西藏农业的分布状况,是藏族同胞经过长期实践,不断认识自然环境,采取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以及人们的需求相结合逐步发展形成的。西藏农牧业生产布局是受海拔高度支配的,从局部地区的一个乡、一个县看是如此,从西藏整个地域看也是如此,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次之。与国内平原地区相比较,有着显著的特点。人们将西藏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农牧业分布状况称之为“立体农业”或“梯度农业”。

气候影响农作物种植

西藏地处高原,境内高山耸立,江河贯流其间,切割深度较大,地势多起伏且高差悬殊。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农业生产表现出多层次的分布,有明显的立体变化特点。因此,西藏的农业生产必须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来配置相适应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及其相适应的品种,否则生产发展不起来。

西藏全境最高点是西部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最低点是东南部雅鲁藏布江的 出境处(海拔约100米),两者相差8700多米,如此巨大的高度差,势必引起温度、降水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适合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而逐步形成了农作物的分布梯度差异。

西藏农业沿江河布局

西藏的耕地沿江河呈条状或片状分布,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沿岸的耕地约占全自治区耕地面积的65%。就行政区域而言,海拔较低的林芝市的耕地占8.0 %;海拔中等的昌都市占21.5%,山南占13.8%,拉萨市占18.2%,日喀则市占34.8 %;海拔较高的那曲东部地区占2.5%,阿里地区占1.1%。

西藏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个大斜面,江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温度、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所以,从东南向西北形成了明显的梯度农业。西藏高原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南坡若干深河谷和低山地区,处于高原边缘,多为森林 覆盖,耕地面积很少。东部三江流域大部河谷地区、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的中下游河谷,坡度平缓,土层较厚,气候适宜,引水方便,是西藏高原种植业的主要地区。阿里地区的普兰、札达、日土等县的局部低海拔地带,种植业具有优势。 藏北及西北部地区,土地面积大,土层厚,热量不足,降水少,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及墨脱、察隅一带,由于地处东南季风入藏的地带,又在迎风面上,雨季长,雨量大,墨脱年降雨量多年平均值为2 000毫米,察隅794毫米;中段南坡各地,如亚东、 樟木、吉隆,降水也不少,一般超过l 000毫米。

农作物呈现垂直分布

西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不仅使农业的梯度变化明显,而且农作物分布的上限极高, 下面就现在已知的分布高度与其他地区作一比较,列于右表

表中水稻、玉米、茶叶在西藏高原的分布上限没有达到区外同种作物的高度,其余作物均超过其他地方同种作物的分布上限高度。西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当日光直射时,土壤和植物的温度均有增加。所以,西藏各农作物分布上限由东向西、由边缘向腹地升高。表中的农作物分布是已知的上限,有些未知的有待发现,有些农作物还在试种过程中。上述农作物分布高度仅是西藏高原的上限,其出现地点往往具有特殊的生态条件,不能任意延伸。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渊源

青稞

西藏的整体海拔高,太阳辐射虽然强烈,但由于气压低,空气稀薄,能够吸收和保持的 热量的气体分子和尘埃较少,因而地面气温较低,且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所以在西藏所 种植的作物种类十分有限。青稞是大麦中的一种类型——皮大麦相对应的裸大麦,青稞是西藏的第一大作物,不但种植历史悠久,而且因气候所致,按实际情况有大约一半的耕 地面积只能种植青稞,全自治区青稞常年种植面积近200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0% 以上,在西藏的生产地位举足轻重。

玉米

西藏玉米以夏季复种为主,春播面积比较小。春播玉米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8月上旬收获,夏播玉米一般在冬小麦、冬青稞等作物收获后,于6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收获,在种植方式上一般采用顺犁沟条播,零星地块采用穴播,大部分地区有将玉米与大豆、鸡爪谷、马铃薯等作物套种在一起的习惯。通常有冬青稞一玉米+马铃薯;冬青稞一玉米+鸡爪谷等,耕作和田间管理十分粗放,一般仅于播种前施少量底肥,中耕除草l一2次。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仍以传统的农家品种为主。虽有较好的适应性,但丰产性、抗病性较差。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多属硬粒型,少数为中间类型,种子有黄、白、红、黑多种颜色,大小不等,颗粒重15—39克,籽粒品质较好,依据种子和穗轴颜色,西藏玉米可分为黄玉米、红玉米、白玉米、花玉米等8个变种,其中芒康、察隅县的早熟玉米品种,当地群众称“甲基右洛”,这是种九十天成熟的玉米,植株高度在200厘米左右,穗位较低,一般在基部向上的第三节位上,抗病力强,品质好,察隅、米林栽培的花玉米,果穗长20厘米左右,百粒重 36克以上。产量较高。传统的西藏玉米以食用为主,有的地方也作饲料用。

荞麦

荞麦起源于西藏、云贵川,适宜于高原气候,生长期短。藏区新品中荞麦高产可达200Kg。成为藏区一个新的潜力作物。

总体来说,西藏的农区是西藏综合条件较好的地区,一般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既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也有利于种树种草,这就为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利于西藏目前的传统农业向立体、高效农业的转化。

(综合网络)

责任编辑:王惠芳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