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朝着“燃烧的火焰”,徒步去仲措

2016年05月10日 11:50    来源:西藏商报    
分享到:    

wanghr65896_s.jpg

离开错高村,在村子里找了当地的牧民白驹(音译)作为本次错高村——仲措徒步线路的向导,朝着“燃烧的火焰”,走向仲措。其实在“大巴松措”旅游区内,可以 深度游徒步的线路有很多,围绕着巴松措的徒步线路、结巴村-错高村-仲措的徒步线路、结巴村-桑通草场-新措一线,轻轻松松便能说出三条。

仲措、新措景区地理位置偏僻,可骑马进入也可徒步进入,也正是因为这里交通不便、鲜有人行,所以这两个地方都还保持着最为原味的自然风光,其间巨木参天而 立、林下蘑菇遍布。碧水青山无限思、湖光山色两相宜,这里的一切都透着天地大美,仿佛一块处女地,能够给人最炫目、最醉心的震撼美感。

穿过田地,逆流而上

本来早早地就从结巴村出发到了错高村,结果却被错高村的原汁原味吸引住,硬生生从早上9点磨叽到11点才出发朝着仲措走去。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免掉了找路、走错路等费时耗力的环节。

因 为想从高处俯瞰整个错高村,向导白驹便带我们走到村口,从一条茂密丛林中的小路上山。“上面有可以看到的地方。”白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跟我们说道。结果转 了好几道弯,爬了10多分钟之后,我们意识到一个很遗憾的问题,因为树木重新生长后,能够看到错高村全貌的缺口被挡住了。为了给进入仲措留足够的时间,我 们只好放弃,下山正式进入往仲措走的路口。

错高村正面朝着巴松措,背面靠着一大片青稞地。与5月份的拉萨不同,林芝的地里的青稞苗已经变得郁郁葱葱了。走在田地间,不由自主地便会蹦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首歌。

在大城市的石头森林中生活久了,走在这样的乡间小路上,会觉得空气十分清爽,脚步也不由变得轻松了。因为连着下了几天的毛毛雨,当天天空比较阴沉,所以空气中还带着雨水和泥土青草的气味,别有一番乡土气息。

“如果天气好的话,可以看到燃烧的火焰。”白驹说道。“燃烧的火焰”是指错高村背后的一座雪山,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黄光,因此被大家称为“燃烧的火焰”。

穿 过了青稞田,便进入了一条还算宽敞的道路,路两旁长满了青冈树,树下长满了不知名的小花,红的、蓝的、黄的、白的、紫的,组成了一条彩带。远处渐渐传来水 流的声音,走近一看是一条溪流,水清澈见底,用手一摸又浸入骨髓。“顺着溪流,逆流而上,源头就是仲措了!”白驹说完,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走过草甸,与原始森林擦肩而过

溪流上有不少的木头搭成的简易桥,有的陷下去,有的凸出来,虽然看起来经不起重压,但是脚踏上去却十分稳当。青冈树林走过之后,是一片十分宽阔的草地,草地四周被参天大树围起来,参天大树被雪山围起来,一圈圈,一层层。

草地上的路就窄了很多,但是能够看出来经常有人走过,就像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看着眼前宽敞的草地,真的想在草地上席地盘腿而坐,叫上三五好友,一起在此过林卡。无奈天公不作美。

走过草地,时而会看到许多全用木头搭建的木房子,还有的房子直接建在溪流边上。“这是牧民们放牧时休息的房子,可遮风挡雨。”白驹说。你可以想象,在宽阔的草地边上,背靠着参天大树,旁边还有一座木房子是什么样的美景,反正我已经不想走了,想一直留在这儿。

溪流较窄的部分,桥就是一棵树干。这一段的路程中,除了草甸之外,偶尔会遇上一小片原始森林。其实,草地周围的参天大树如果走进去看,你会发现也是原始森林。草甸、原始森林相互交错。

wanghr65900_s.jpg

穿过原始森林,目的地到了

如果在徒步的过程中发现原始森林就惊呼不已的话,那么穿越一片原始森林,你估计会被惊艳得晕过去。徒步的最后路段,便要通过这样一片原始森林,参天的大树、满地的青苔、裸露的石头,甚至需要翻山而行。

走进原始森林,路更窄了,人走过的痕迹也不明显,如果不是白驹带路,很容易就“迷失森林”了。这一段路程是整个错高村——仲措徒步线路中最耗体力的一段,因为要不断地翻山。这段路程需要走将近两个小时,建议大家可中途停下来休整补充能量。

这段路的尽头便是目的地了。路上,我们不断地询问白驹还有多远,不过他的回答总是让人心生放弃的念头:“还有两三个小时。”因为抵挡不住目的地的吸引,便只能拖着酸疼的双腿继续往前走。

下坡路就轻松了,可以省掉很多力气。目的地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透过树木之间的间隙,可以看到一大片蓝色的水域,那就是仲措,到达它面前,要经过一片开满蓝色花的区域。白驹告诉我们,这种蓝色的小花叫做夏香梅朵(音译)。

到了后,大概是累了,白驹直接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看一下时间,下午1点38分,来的路上共花了两个多小时;加上在湖边赏景、拍照的一个小时,回到错高村时刚好是下午4点30分。往返共4个多小时。(文/图 记者 郭翠雯 习淑祎)

责任编辑:王惠芳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