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画意摄影是绘画还是摄影?

2017年04月1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张璐
分享到:    

当下画意摄影复苏、繁盛开来,但问题也随之突显,东方语境下画意摄影的概念和流变亟待廓清。

画意摄影是绘画还是摄影?

“如今所有人都在说画意摄影,还出现了‘新画意摄影’的概念。要定义定位这个‘新’  ,前提就是要梳理好画意摄影的流变。梳理很难,但若再不梳理,也许画意摄影就会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境地。”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从事摄影教学及摄影理论研究多年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林路说。

笔者了解到,画意摄影流派自西方传入中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经历了植根萌芽、多元探索、发展转向和深度衍生等阶段,并在民国时期开创了中国摄影艺术的一个绚丽时代,也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摄影名家,其中的代表——郎静山所创立的“集锦摄影”,师古法、重意境,形成了鲜明的中国审美精神特色,是具有东方文化底蕴、将中华传统与西方摄影技术巧妙结合的摄影经典。后来,画意摄影几经凋落。如今,随着技术手段特别是摄影辅助工具和软件的发展,画意摄影的门槛似乎大大降低,加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美的追求,  “画意派”又在摄影界复苏、繁盛开来。

然而,问题也随之突显。林路是在首届“郎静山杯”新画意摄影双年展活动中提到上述画意摄影流变话题的。此次双年展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画意摄影盛会,策划展出了“民国画意摄影文献展”   ,以及包括郎静山、黄翔等在内的摄影名家及摄影爱好者的优秀画意摄影作品,是对中国画意摄影多年来流变历程的一次很好归总。但笔者在活动中也发现,正如林路等专业人士所言,在一些新作品中,出现了创作者对于“画意”概念的模糊化、“画意”意识的淡薄,照搬、复刻等问题。厘清画意摄影的概念和流变,正是当下摄影师以及摄影理论研究者们急需解决的课题。

“ ‘画意摄影’ ,传统上理解,以其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为重要表达方式。如陈万里1928年摄制的《寒翠》《江山雪湖》  、刘半农1930年摄制的《寒林》 、郎静山1928年摄制的《试马》和1934年摄制的《晓汲清江》  、张印泉1935年摄制的《力挽狂澜》等作品。”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东方全媒体中心视觉总监刘冻认为,从这些作品来看,自摄影诞生以来,画意摄影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笔者了解到,早在90年前,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刘半农就在其摄影艺术专著《半农谈影》中首次提出了有关画意摄影的定义。在刘半农看来,画意,乃是要把作者感受到的意境,借照相机表露出来。同时,他在该书附言中,试图区别摄影与绘画的不同,“有许多人以为照相是模仿图画的,这实在是个很大的错误。至少我个人不愿意这样主张。因为画是画,照相是照相,虽然两者间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却各有各的特点,并不能彼此模仿”。

然而,当下许多摄影师正是混淆于“画意”与“仿画”二者间,认为单纯地对绘画作品进行还原,通过摄影技术将图画的构图或意境原本地呈现在胶片纸上便是所谓的“画意摄影”  。由此出现的一个后果就是,中国有上千万的摄影爱好者,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在拍画意摄影的照片,“但雷同、千人一面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家”  。《中国摄影报》主编曾星明说。同时,刘冻也指出: “没有内涵的唯美是没有生命的浅薄的美,事实上它不美,刻意的‘意’也相当于没有意义。”

不过,毕竟“画”和“照相” “两者间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画家并没有写生一说。他们去看山,然后都记在心里,回来再跃然纸上,呈现给我们的是心目中的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振宇说,这是一种中国古典式观看视角,画意摄影亦应如此,更需对精神层次的东西加以重视,否则“糖水片”会泛滥。他倡议重建中国式的观看之道,“画意摄影作为一种观看之道,很容易堕落为容易上手的表面画意,成为一种拷贝画意的复制品,一种旅游风光照,一种画意的陈词滥调。”

另一方面,随着广告摄影的进一步发展,画意摄影同音乐、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交融也在不断发展。商业的动力促使这种多元的结合实现,而这种多元的结合又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摄影最终的呈现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也有无限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