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2017年山南市旅游:旅游产业沐春风 如画山南迎客来

2018年03月15日 11:5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刘枫
分享到:    

11.jpg

图为雅砻河风景名胜区著名景点——雍布拉康。雅砻河风景名胜区作为西藏第一家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记者 刘枫 摄

到拉姆拉错观赏奇山秀水,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藏王墓寻觅古迹遗存,追念历史的沧桑巨变;在勒布沟体验门巴风情,感受门巴文化魅力……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游客慕名涌入山南,带动全市旅游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2017年,山南市以“藏源文化旅游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藏源山南”旅游品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市场营销、着力构建服务体系,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48万人次,同比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9%,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

“旅游+推广”——

展示全域旅游新形象

在传播爆炸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要把旅游品牌、产品推出去,必须加强营销推广,利用各类促销、推介、宣传活动提升山南旅游知名度,展示山南全域旅游新形象。”山南市旅发委副主任李意强如是说。

为此,2017年,山南市旅发委积极组织各县区及旅游企业参加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第十三届海峡旅游博览会、西藏自治区“冬游西藏”促销会、西藏旅游国内推广季等大型旅游展会活动;通过人民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络媒体集中发布“藏源山南”旅游宣传歌曲大赛活动;借各类活动契机,赴内地目标市场开展冬季旅游系列促销活动,举办“最美南环线”自驾游活动、藏中旅游东环线“达沽——街需”百里画廊推介会活动;在机场、火车站、拉萨公交、武汉地铁等户外广告平台发布山南旅游广告,在百度、携程等网站推广山南旅游特色产品和线路,向社会各界推介山南旅游。

通过打出线上、线下旅游综合推广的组合拳,有效提升了山南全域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吸引了大量客流、物流、资金流。

“旅游+扶贫”——

绿色引擎凸显新希望

2017年,山南市把旅游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绿色引擎,紧扣百姓“利益链”,把美丽风光做成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希望之路。

山南市一方面通过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力度,促进就业增收,形成了“以旅惠民、以旅养民、以旅富民”的新模式。2017年,山南市在全市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解决了18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促进贫困户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帮助他们实现了就业脱贫。另一方面,通过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发力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农牧民创业增收。去年,山南市共制订出台了30个旅游特色村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打牢了乡村旅游规范发展、旅游富民增收的基础。

在错那县勒布沟,森林、瀑布、雪山、怪石和独特的门巴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处边境山乡参观游览。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边境小康村的建设,更鼓了群众的腰包。勒乡村民伟色说:“现在来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我家农家乐到旺季都不够住。如今,我们一年收入10多万元,生活越来越好。”

“旅游+基建”——

朝阳产业开启新局面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凭借和“里子”,只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性的。

2017年,山南市总计完成中央预算投资950万元,争取各级财政资金275.1万元,争取其他援助资金2371.8万元,落实了沃卡、阿扎、藏王墓、雅江观光带、羊卓雍错、错那翼龙谷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了总投资1.68亿元的达古景区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快了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山南市还把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当作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厕所革命”。2017年,山南市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总体要求,先后共争取1633万元资金,新改建了24座旅游厕所。

“只有基础服务设施水平上去了,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才能挺起腰杆,真正如东方的朝阳一般充满希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化景区环境,提升服务水平,让山南旅游再上新台阶。”李意强如是说。

责任编辑:龙会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