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出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西藏第一块茶田诞生在哪里?西藏产茶能力最强、产茶量最大的地方在哪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规模化茶田分布在哪里?只需要一个答案,就可以回答这三个问题,答案就是:西藏林芝的易贡茶场。
“易贡”藏语的意思是“美丽、心满意足的地方”。易贡茶场地处西藏东南林芝市境内,距林芝市巴宜区168公里,距波密县城108公里,进出茶场主要的交通要道为318国道和303省道。
茶场的场部机关所在地海拔为2228米,比拉萨低1500多米,年均气温为11.4度,年降水量960-1100毫米,真的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茶场周边森林茂密,终年云雾环绕。
易贡茶场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军部所在地。易贡茶场的前身是军垦农场,始建于1960年,根据当时西藏军区生产部的指示,原18军和后续部队的部分干部战士留驻易贡,负责建设军垦农场;1967年5月,国家从新疆建设兵团抽调大批骨干到易贡,组建新疆建设兵团西藏易贡五团;1978年,易贡五团更名为易贡农场;1982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易贡茶场大面积种植茶叶;1993年,易贡农场更名为易贡茶场,从此便有了现在的“易贡茶场”之称;1985年福建省对口支援茶场,2010年7月转由广东省对口支援。
在其他地方的茶场,我们可能会看到丰富的茶文化,也可能会感受到一些红色文化影响,但我相信,他们可能都无法与易贡茶场相比。易贡茶场有着独特而感人的红色文化基因。
“将军楼”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军长,西藏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西藏民族大学第一任校长,开国中将张国华将军在藏的办公住宿地。1964年至1967年,张国华将军就住在这栋楼里办公。
张国华将军具有传奇的一生,他1914年出生,1972年去世,终年只有58岁。在毛主席和中央决定进军西藏后,邓小平、刘伯承接到毛主席和中央电报后,推荐了能征善战、德才兼备的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带兵入藏。在进军西藏的途中,第一个因高原反应牺牲的人是张国华只有几岁的女儿张小难,小名叫作难难,当秘书打电话说难难咳嗽、高烧不退,快不行了的时候,张国华正在准备开会,最终他开完了这次重要的会议,但却没能看到难难的最后一面。张国华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西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张国华中将军衔,藏族老百姓则称他为“佛光将军”。
将军楼地基海拔2265米,建于1964年,是一座仿苏式建筑物,楼体为石木质结构,楼顶为坡面人字形屋顶,屋顶原来是由木螺钉、牛毛毡、木板等做成的。墙体由红、灰、白三色组成。上下两层共有房间14间。
目前,将军楼已经成为西藏现存的重要红色遗迹,诉说着易贡不平凡的历史往事和藏汉人民不朽的友谊。
在茶场中,我们很容易被易贡五团的一个农垦标识以及它后面墙体上的鲜红大字所吸引。墙体上写的是老西藏精神的内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可以说易贡五团是易贡茶场特定时期的一个缩影。
1967年5月,从新疆建设兵团的大批骨干来到易贡,组建新疆建设兵团西藏易贡五团;1971年,易贡五团交由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管理,更名为“西藏生产建设师404部队易贡五团”,继续采用部队建制;1978年,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解散,易贡五团移交西藏自治区农垦厅管理,更名为易贡农场。易贡五团的名称实际上只存在了11年,但它所赋予的五团精神却深深植入了易贡这片神奇的沃土之中,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茶场中有两栋楼,古朴大方,以木石结构为主,正面以红色为主。这两栋楼是茶场原有的建筑,经过修缮后目前里面存放着一些历史文物和资料,它们见证着易贡茶场一路走来的不平凡的历史。里面也陈列着对茶场发展历史的文字和图片介绍,详细介绍了茶场受到福建、广东两省支援建设的情况。
易贡茶场是从1985年开始由福建省进行支援建设的,当时支援干部的住宿条件、生活条件很差,但援藏干部们克服困难,为茶场建设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接替福建省支援易贡茶场建设。
到茶场的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是由广东省派驻的,当时工作队员们住的宿舍就是在这两栋楼内,条件还相当艰苦,有茶场工人介绍,当时一下雨,工作队员们住的地方又漏水又掉瓦。随后援藏同志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下大力量对这里的房子、路面和其他一些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茶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全体茶场职工的生活、生产条件。
我在茶场里访谈了多位茶场已经退休的老职工,他们是十八军以及新疆建设兵团在易贡时留下的人,有几位已将近80岁,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却透出满满的幸福;我还采访了几位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汉语和藏语说得都特别好,还有1位6岁和1位8岁的小朋友,他们都朝气蓬勃,脸上洋溢着快乐和自豪;我也多次采访场里的工作人员,他们向我讲述了许多援藏工作队感人的故事;我更是多次采访来茶场开展援藏工作的第十批工作队的同志,他们来自广东省的不同单位,正在第九批工作队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和推进着易贡茶场的进一步发展,在这里,他们要克服海拔、思念、孤独以及其他一切困难,奉献出他们的智慧与力量。
从2010年开始研究西藏的茶文化,我先后写了《茶叶与西藏》《西藏茶文化》《茶谱系学与文化构建》《幸福社会的微观基础》《西藏文化产业研究》等多部关于西藏茶文化、茶产业的书,还有几十篇论文,但既使这样,我还是感觉无法把西藏茶文化、茶产业全面彻底地呈现出来,因为总有无数的人间温暖在不断地融入西藏的茶文化、茶产业之中。
来到易贡茶场后,这种感觉就越发强烈了。或许,这就是西藏茶文化、茶产业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简介:
赵国栋,博士,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藏秦喜马拉雅杰出青年学者”,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议专家。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