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林芝 > 林芝动态 > 林芝要闻

林芝京都村:转型背后折射出的西藏政策

2015年03月21日 11:18    来源:新华社    记者 王守宝
分享到:    

西藏偏远的察隅县察隅镇京都村,是一个以僜人为主的村庄,村里20户,原来全是低保户,村民靠吃“皇粮”生活。在驻村政策和干部的帮助下,经过短短2年左右时间,如今这个村摘掉了落后的帽子。

村民杨春林,娶了一个僜人妻子,他从老家重庆搬到了这个村。他说,刚来的时候,我看见田里的草长得比人还高,感觉很荒凉。

西藏的驻村工作近年来如火如荼地开展。村第一书记拉巴次仁原在察隅县国土资源局工作,由于表现出色,2012年,县里决定让他来驻村。2013年西藏又在全区推行“第一书记”工程,选派优秀干部下村担任第一书记,拉巴次仁也兼任了第一书记的角色。

2012年10月,拉巴次仁来到京都村。“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一进村,还是被村里的景象震惊了,这里实在太穷了,心里顿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拉巴次仁说。

据村民讲述,那时,村里的路是泥土路,房屋靠木板堆砌而成,很多房屋主体已经腐烂,百姓就用薄塑料遮挡一下,勉强可以睡觉、做饭。

如何让这个村尽快改变这种居住环境?如何让百姓改变“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如何让村民有致富的门路?一大堆问题摆在了拉巴次仁面前。

为了改善农牧民的居住环境,西藏在大力推进农牧民安居房工程以及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给拉巴次仁带来了希望。

经过拉巴次仁的努力,京都村争取到了安居房就地新建款160万元,修建了每户占地面积为14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20栋。申请到投资为132万元的京都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为村里铺设了混凝土路,架设了路灯,每家建了独立洗澡间。京都村的面貌因此焕然一新。

在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拉巴次仁又思考如何让村民的思想观念以及村的风俗习惯得到好的改变。村干部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了京都村村规民约,对酗酒、斗殴、偷盗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

据拉巴次仁介绍,一位村委会妇女主任,由于大肆饮酒,破坏了一个党员干部的形象,村里通过正当程序,免去了她的职务。这在村里也起了警示作用。现在,饮酒、斗殴、偷盗等不良习俗大大减少。

风俗得到了改善,还必须让村里的百姓有发家致富的途径。拉巴次仁结合西藏的“三个培养”工程,思考如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拉巴次仁首先物色具有致富带头能力的人。

“当时村里有一个叫阿胖的预备党员,思想比较开放,想做生猪养殖,我们村干部就帮他盖猪圈,并为其办理相关手续。”拉巴次仁说。

阿胖的猪厂现在每年有1万多的收入。京都村还送他到外地学习养殖技术,希望他以后能扩大养殖规模并起到党员的致富带头作用。

“看到别人发家致富,我也挺着急,在驻村干部帮助下,我买了拖拉机跑运输,现在生活好多了。”杨春林说。

通过驻村工作队以及选派优秀干部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给农牧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结合西藏的安居房、人居环境整治和“三个培养”工程,让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农牧民思想观念不断解放,自力更生的能力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