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普阿南,1942年出生在朗县登木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过登木乡(当时为古如朗杰区)干部的普阿南,见证了登木乡巨变。
像旧西藏的很多农奴一样,普阿南一出生就是农奴。6岁时就开始为官家干活,一干就是11年。普阿南说:“西藏和平解放前,我和父母在一起,当时我们没有房 子,官家老爷就让我们住在他家的牛棚里,天天和牛睡在一起。牛棚里阴暗潮湿,蚊虫很多,根本没法入睡。当时连锅碗瓢盆都没有,做饭要去别人家借锅。”就这 样,本应该拥有快乐时光的普阿南在牛棚里度过了自己凄惨的童年。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年轻的普阿南不仅成了家,还先后担任了村干部、乡团支部书记、副乡长、乡长、人武部部长、乡党委书记。“那个年代,工资待遇虽 然不高,担任副乡长时每月才15元。但我感到很满足、很幸福。”回忆起那个年代,普阿南感慨万千,但更多的是感恩。“我没有想到,还能过上想都不敢想的生 活,这要感谢党的英明领导和国家的好政策啊!”
“登木乡是朗县最偏远、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基础设施最落后的地方。”普阿南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时任朗县副县长的巴桑(后来任西藏自治区党委 副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常常到登木乡检查指导工作,有时就住在普阿南家里。巴桑亲民、务实的作风给普阿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所 以,在他当选为乡长后,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开展驾驶、小麦和青稞种植、牲畜饲养及房屋、道路修建等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经过几年 的努力,登木乡的整体状况得到了好转,群众的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
普阿南曾连任过九届朗县人大代表,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县里开人大会时的情景:“那时没有公路,更没有汽车,骑马也需要2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县里。” 为此,切身感受过没有公路给村民带来极大不便的普阿南在卸任了登木乡主要领导的职务后,在负责工程施工队时,第一件事就是修桥筑路。他带领群众加班加点勘 察测量、征集设备和工具、开挖山体、运送石料、夯实路基、平整路面。经过几年的拼搏,终于修通了几条简易的砂石公路。“那时,虽然路况很差,但大车还是可 以通行的,大家进出登木乡自然就方便了很多。”普阿南蛮有成就感地对记者说,“现在我虽然年岁高了,但我还是乡里的义务护林员,我要日日夜夜守护着登木, 让这里永远天蓝、水碧、大地秀美。”
“现在我的子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都很孝顺,常回家看望我和老伴。自己每月也有政府发放的补助,吃的、穿的、用的都很丰富,购物和交通也很方便。今年是自 治区成立50周年,我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社会越来越和谐,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当记者问及普阿南对未来有什么希望时,他笑了笑这样回答说。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