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类的一系列活动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了渔业资源的增长速度,渔业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但是长期获取必然会导致资源匮乏。因此,近年来人类通过增殖放流等方式来“反哺”渔业资源,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多样性不被破坏。
在西藏,土著鱼的数量也在下降,鱼类物种的多样性也在日趋降低。为恢复西藏渔业资源增长,全区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即用人工方法直接增加水域中生物种群的数量,以提高水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措施来保护渔业资源。
放流80万尾鱼苗
大多为主要经济鱼类
记 者了解到,常用的渔业资源增殖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人工放流,即将一定规格和数量的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种,选择在环境条件适宜、敌害少和饵料丰富的水域放流, 以补充和增加水域的自然资源量;二是移植驯化,即将新的水产资源生物种群移入一定水域,使其适应新的环境自然定居繁殖,形成新的有捕捞价值的种群;三是改 善水域环境,即包括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兴建过鱼设施,以维持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路等。
近年来,西藏广泛开展增殖放流工作,以人工放流的形式来达到恢复渔业资源的目的。林芝市农牧局于今年10月23日上午,在尼洋河流域八一大桥水域进行了鱼种放流工作,放流了异齿裂腹鱼、双须叶须鱼、拉萨裸裂尻等共计80万尾,这些放流的鱼都是自繁出来的。
“这 样做的目的是恢复渔业种群,保护渔业资源。”林芝市农牧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尼洋河流域内的土著鱼有异齿裂腹鱼、巨须裂腹鱼、拉萨裂腹鱼、双须叶须鱼、 拉萨裸裂尻等;外来鱼主要有鲫鱼、草鱼、鲤鱼等。以上放流的土著品种在西藏各大湖泊河流基本上都有分布,属于主要经济鱼类,对于维持西藏渔业生态平衡起到 了关键作用。
打上荧光标记
便于后续跟踪监测
很多人会有疑问,放流后渔业资源是不是真的得到了恢复,如何监测呢?毕竟鱼类不会待在一个地方不动,每个季节它都会有新的生活区域。为此,记者联系到了林芝市农牧局相关工作人员,为大伙儿解开后续监测工作如何开展、跟踪监测工作中借助了哪些先进仪器等疑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此次放流的鱼苗中挑选了2000尾打上荧光标记,以便进行后续跟踪监测,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中。”该工作人员介绍道,这种荧光标记能维持2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对后期跟踪有利,不过,目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得出数据要等到明年了。
那 么,被放流的这些鱼苗的成活率有多大呢?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副教授刘海平表示,在增殖放流工作进行前一定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对放流点环境进行长时间的监测, 以保证在放流鱼苗时有合适的水温、合适的饵料;二是确保生存环境好,能够躲避敌害的干扰;三是放流点的自然环境能对鱼类起到保护作用,例如没有强紫外线对 鱼造成伤害,也就是说要给它们最好的“福利待遇”。除此之外,为进一步保护渔业资源,林芝市还成立了渔政执法支队,严格实施禁渔制度,加强渔政管理,严厉 打击电鱼、毒鱼等违法行为。(详见于西藏商报A04版)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