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林芝

林芝三记

2016年05月09日 09:5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院秀琴
分享到:    

奔赴一场春来花开雪山竟会有春色?竟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

在林芝,这是事实。头顶皑皑白雪的山峦,与漫山遍野的桃花和水光潋滟的尼洋河互相应和——以一种神奇的召唤,林芝把不同季节的景观交织在一起。

之前无数次暗自描绘了林芝的样貌,一定是巍峨的、广袤的、苍凉的,像康巴汉子剽悍的吼声,强悍中夹杂着信仰,一定会让人在缺氧的窒息中感悟到别样的静美。 然而都不对,她是秀美、婀娜的玛吉阿米,是时与空在地球之巅的奇遇。和林芝初遇,在云层和蓝天之间,机翼下无垠晶莹的雪山,绵延在这样纯净透明的世界屋 脊。想来,这注定是一次灵魂高于双脚的行走。在米林机场落地后,清清浅浅的粉色一路相随,公路旁、山坡上、河对岸、藏家的院落里,就这么兀自开着,不争 抢、不喧闹——林芝的桃花几乎无处不在,给远处的雪山敷施了一层薄薄的粉黛,让雄踞云端的高原透出些许柔美。距林芝市八一镇大约7公里的地方,是住着不到 200人的嘎拉村,这里盛开着世上最美的桃花,整个村落隐没在桃花的海洋里。一路走过来,各个年龄段的桃树密密匝匝凑在一起,在风中诉说着私语情话。在观 景台上望去,满山满坡的桃花潮水一样,迎着高耸入云的雪峰翻波涌浪。茵茵桃花雪,泠泠春水寒。经过雪水滋养,凌寒盛开的桃花绽放着别样的生命力,那么旺盛 不可阻挡,执着得让人感动。也许她正代表了林芝这一方水土的性格,虽然历尽曲折的过往,依旧保持着与生俱来的优雅和美丽,迎着幸福坚定向前。春回大地,花 为信使。千山万水的奔赴,就为赶上这一场春来花开。

尼洋河水拍山流桃之夭夭,离不开尼洋河水的滋润。尼洋河被当地人称为“娘曲”,在藏语中意为“神女的眼泪”。这滴含烟凝碧的眼泪,像一位长袖轻舞的工布少 女,一路袅袅婷婷,欢快地唱着、跳着、成长着,到了米林县羌纳乡附近,长成了一位娇羞待嫁的新娘,欲语还休地投入到雅鲁藏布的怀抱。澄碧的尼洋河与波涛滚 滚的雅鲁藏布交汇处,便形成了水波旖旎中一半碧绿一半浊黄的奇观。望着尼洋河,同行的援藏干部赵晶晶诗兴大发:“春桃红花满枝头,尼洋河水拍山流。红花易 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全车人听了哈哈大笑,这首顺嘴改编的闺怨诗,怎么听都和这位80后大小伙气质不符。只有前两句,和眼前的风景契合。岸边那座 探入云层的尼洋阁,是西藏第一个非物质文化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个门巴族和珞巴族文化的展示馆。这里珍藏着的沙画坛城,由7位高僧历时半个月制成,精致、 庄严、摄人心魄。一沙一世界,这个原本应该在面世瞬间就被扫去的坛城,有着怎样的经历才得以保存?终有一天,它也将归为散沙,就像从未来过一样,归于空 寂。世界柏树之王,3200多岁的年纪,要12个成年人合围才能抱住它,高耸入云的躯干,饱经风霜的纹理,身上缠绕着新的旧的五彩风马旗,这分明是一位学 养深厚的长者,站在他的脚下,不自觉地谦卑和恭顺起来。大概也只有尼洋河的滋润和涵养,才能长出如此肃穆的古柏,才能孕育出如此率真的林芝人。那些日子接 触到的援藏干部也好,当地群众也好,都是那么自信、喜乐,那么豁达、向上,活得认真而洒脱。   让灵魂静下来天空一扫前几日的阴沉,蓝得喜人。中巴车在崎岖的盘山路上行驶,隔一段就会出现“此处有滚石滑落”的警示标语。路太窄了,会车时要两车贴在一 起慢慢错开,调头就更不能够了,一度以为司机师傅会把车倒进峡谷里。下车之后,感觉始终是恍惚的,仿佛灵魂飞了,难怪攻略里说“要看雪域西藏的圣景,那就 一定是: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一株神奇的千年桃树,破石而出,把巨石一分为二。当地的藏民讲述了一个凄美的传说:桃树之王寿多 的两个女儿同时爱上了向寿多求取鲜桃给母亲治病的青年阿尼达,聪明善良的妹妹拉姆帮阿尼达讨得鲜桃后,姐姐拉玛恼羞成怒,将妹妹连人带桃用巨石压住,千年 过后,妹妹的身体化为尘土,鲜桃却顶开巨石生根开花,期待着再次结出鲜桃送给阿尼达。这株桃树里饱含了爱的深情和力量,被当地人称作“情比石坚”。南迦巴 瓦峰就在不远处,和低垂的天连在一起,圣洁得像仙子,云雾是她的面纱,带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娇羞,宛然一笑后又轻轻以纱遮面转身隐去。要说这 座神峰的真容,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描绘清楚。雅鲁藏布盘桓在南迦巴瓦脚下,日夜守护,相偎相依,不离不弃。《淮南子》中“肃然感应、毅然反本”的句子,说的 应该就是南迦巴瓦这样的本色之美。西藏独有的阳光就是这样直接,毫不保留地洒下,普照着这一切,岁月原来可以如此静好。恰好是最原生态的林芝,恰好是最朴 实的藏族百姓,能让人放下在时间里奔跑的匆忙,撷起返璞归真的状态,去体味生活真正的味道。回到呼和浩特,和闺蜜讲述西藏的见闻,她们说:还没去过西藏的 人,深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个离开西藏的人,深信自己还会回去。

谁说不是呢?(原载2016年4月21日《内蒙古日报》,作者系《内蒙古日报》编辑)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