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林芝

巴宜区唯一没有脱贫任务的村:久巴村

2019年06月25日 16:0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王珊 张猛
分享到:    

旅游时节,久巴村妇女身着节日盛装为游客采摘草莓。

出林芝市区,沿318国道西行36公里到达更章门巴民族乡久巴村,只见村级活动广场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藏汉双语巨幅金字标语熠熠生辉,村级活动场所办公楼干净整洁,“党中央与西藏各族人民心连心”的五代领导人巨幅画像悬挂在楼房正中。

近年来,久巴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强村、产业兴村、民主治村、生态美村,带领全村28户122名群众人心思齐思进,阔步迈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路。

探索,“老路”走不通,更要带领群众千方百计寻找致富路

2002年以前,久巴村群众收入主要来源就是靠砍伐林木,上山挖些松茸等林下资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02年,西藏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砍伐林木。政策一出,久巴村群众顿时失去经济支柱,陷入迷惘无助、人心涣散的境地,如同一盘散沙。

2003年,久巴自然村与色丁当嘎自然村合并为久巴行政村,选举产生了新的村“两委”班子。新任班子研究决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背水一战,为陷入困境的村庄找到合适的出路。

久巴村开始了一场穷则思变的探索。2006年,村“两委”班子争取到为各家各户建设沼气池的项目,在沼气池上建起20来平方米的小温室。群众买来萝卜、白菜等蔬菜种子撒上去,没成想长势良好。

一班人乘胜追击,买薄膜、建大棚、购种子,利用村集体闲置的1.7亩田地试种蔬菜。2007年春试种出草莓和冬瓜、大白菜、甜玉米等5个品种的蔬菜,总共卖了8300多元钱。

群众一算账,呵!种一亩蔬菜瓜果的收入竟然比种一亩青稞小麦的收益涨了10来倍!

“仅二分地的草莓就卖2000多元,花花绿绿的毛毛钱都一大堆。”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多布杰说。

村集体又从县上争取到4万元的资金支持,加上村集体卖菜赚的钱,买了一辆双排座的130小货卡。有了门路,有了车子,有了销路,还需要产量做坚强后盾。

2007年4月,村“两委”班子扩大草莓种植产业规模。2009年8月,久巴村成立草莓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吸纳16户贫困户60多人参与。2010年,久巴村实现每户一座温室大棚,户均增收3万元。2011年,久巴村人均纯收入破万元。

谋划,有了搬迁款,更要引导群众精打细算过好紧日子

2011年,国家总投资24.2亿元的西藏尼洋河多布水电站落户林芝,久巴村21户群众面临整村搬迁。按照房屋面积和草场规模,21户群众都将领到22万到90万元不等的搬迁补偿款,村集体将会有1500多万元的补偿款到账。

“一下子有了一大笔钱,做梦都会笑醒。”群众旺堆说。此时,绝大多数群众要求把集体的钱全部分给个人。村党支部顶住巨大的压力,挨家挨户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研究资金使用事宜。

党员群众最终达成共识:集体的钱姓公,只有集中财力办大事,才能过上好日子。为打消群众疑虑,所有项目资金使用均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格执行,接受由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全程监督制约。

2013年初,新村建设正式开工。村集体投资300多万元同步对村庄广场、道路、停车场等进行硬化,同步建设粮油加工厂、车库等附属设施。2014年9月,整村建成搬迁,基础建设、生产生活两不误。

住在装修豪华气派、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的两层楼房里,女主人乔拉姆算了一笔收入账:家里两座温室大棚的草莓收入有7万多元,老公西洛次仁跑车收入10万多元,大儿子养牛收入3万多元,再加上各类政策性补贴1万多元,一家5口人的年收入不会少于22万元。

整村搬迁后,全村共有大小车辆32台,像乔拉姆一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家庭有15户。

跨越,过上好日子,更要凝聚群众想出发展的金点子

村庄要发展,核心在党建。久巴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党建促经济,党建保稳定,党建护团结,党建聚民心,让党建之花开在每一处院落、每个人心中。

1982年出生的达瓦,2006年入党,2008年任村委会委员、妇女主任至今,过去忙着调解各家各户的矛盾,现在忙着带领各家各户的群众致富。2018年初,达瓦倡议在两公里外的更章乡小集镇创办久巴村妇女茶馆。这一想法一呼百应,村里的17户妇女每户出资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由4组“双联户”轮流经营,生意红红火火,预计年底就会收回17万元的成本,明年实现赢利分红。

在久巴,无烟酒。全村122名群众,把讲文明爱生活外化于心、内化于行,抽烟喝酒的人占比不到2%。

在久巴,无闲人。56名男女劳动力分工负责,10人在外跑运输,8人在外开工程机械,其余人员管理温室大棚、照顾家庭和村集体茶馆,常常忙得脚不沾地。

在久巴,无贫困。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经评估认定,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家庭最低年收入者也超出贫困认定线基数的4倍多。

久巴村,成为巴宜区唯一没有脱贫任务的村。

责任编辑:益西旺堆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