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林芝

林芝走上特色农牧业康庄大道

2020年07月20日 10:0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张猛 王珊
分享到:    

2019年,林芝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2.45亿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10元,同比增长12.8%,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近年来,林芝市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农牧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林芝特色农牧业铺就的康庄大道上,农牧民的生活就像吃着甘蔗上楼梯——一步更比一步高、一节更比一节甜。

特色农业助力增收

夏日炎炎,墨脱县背崩乡巴登村村民桑杰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农忙,趁着当下还有些空闲,他准备再多编一些竹筐。吃过早饭,桑杰便拿出早已削好的篾条,开始认真编竹筐。

编竹筐对桑杰来说并不算太难,村里几乎人人都会。桑杰看着手里已经成型的竹筐说,这样一个竹筐,可以卖出100多元的价格。如果用全天做竹筐,可以做出2到3个,那就是几百元的收入了。

“竹编和销售分不开!”墨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旦增说,村民们编好竹筐后,由墨脱县组织专人派车集中把竹筐拉到波密县和巴宜区等地进行中转,销往区内外,订单式销售让村民没了后顾之忧。

“竹编产业的发展,使林竹产值发生了巨大改变。”旦增指着桑杰正在加工的一根竹子说,原来一根竹子价值仅几元钱,但一根竹子若做成竹筐,那至少能卖100元钱,效益翻了很多倍。况且,竹编老少皆宜,守在家门口就能见到效益。

通过竹编,巴登村把当地林竹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改变了一直以来仅靠种地维持生活的局面,让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

现代化经营促进发展

巴登村竹编产业发展是林芝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林芝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大力发展以蔬菜、经济林果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推进生态养猪、养牛、养鸡等优势产业的同时,顺应农业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农牧业科技含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走在位于米林县的米林农场,苹果树、桃树、杏树、梨树硕果累累。农场的500多座大棚里,除了果树,还种着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各色蔬菜以及一些珍贵药材。“米林农场的大棚蔬果种植,错开了同类产品的成熟期,这样不仅能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上新鲜蔬菜,还可以为周边百姓提供就业岗位,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农场本身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米林农场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延伸农畜产品的产业链,米林农场还积极探索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发展融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态。

此外,米林农场还通过把土地承包给种植商户等“引进来”的方式,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升温、加速,为规模化、产业化生态种植打下良好的基础。

庭院经济焕发生机

米林农场规模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方显端倪,墨脱县的庭院经济也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走进墨脱县德兴乡德兴村村民洛桑的家里,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庭院里,枇杷树枝叶茂盛,黄灿灿的枇杷果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正是枇杷丰收的好时节。

洛桑和妻子金红起了个大早,正在采摘果子。“要趁着天还早,把这些新鲜果子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据洛桑介绍,9年前,在援藏干部的带领下,他首先转变了原先单一保守的种植模式,变种植蔬菜为种植枇杷,还在家里种上了甘蔗、养起了鸡。经过9年的辛苦劳作,如今枇杷树种植给他带来了不少收入。“去年,光靠卖枇杷就有八九千元的收入。”洛桑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援藏干部和洛桑的带领下,德兴村的村民家家户户种起了枇杷,发展起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庭院经济。为了提高枇杷的种植产量、搞好规模化管理,德兴村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给村民进行培训。同时,利用枇杷园林风光,吸引游客来村里体验农家风情,带动村里的旅游经济发展。

巴登村的竹编,米林农场集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观光园,德兴村家家户户的枇杷小院,都只是林芝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缩影。

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雪域江南辽阔的田野上,产业转型升级的种子早已发芽,丰收就在眼前……

责任编辑:唐朕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