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林芝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朗县工作组成员杨智伟 天涯逐梦 风雨兼程

2021年07月26日 10:5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王珊 胡文
分享到:    

“朗县地广人稀,不少村子散落在高海拔偏远山区,但我们的道路、电、网络等民生基础设施总能通往‘最后一公里’,确保困难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每每看到飘扬在这蓝天白云下的五星红旗,我都不禁热泪盈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为生在中国而庆幸,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这是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朗县工作组成员杨智伟工作笔记里的一段话。

2019年,38岁的杨智伟怀着对西藏的向往和共产党员的一腔赤诚,踏上林芝的土地,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面对700多个辛劳付出的日日夜夜,面对“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杨智伟总是用朴实的语言诉说着初心,“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和国家需要我到哪儿,我就到哪儿去,让干啥就一门心思干好啥。趁还年轻,为边疆踏踏实实干点事。”

高原的清晨,凉风习习,对面山顶白雪点点。杨智伟和拉多乡扎村村委会主任贡布站在盘山路边商量着工作,下面100米处的梯田里药苗随风起舞,丰收在望。

扎村原处大山深处,有28户138名村民。因海拔高、耕地少且气候干旱,村民多以挖虫草为生。2007年,扎村启动整村搬迁计划,新家园在几十公里外的雅鲁藏布江北岸。

藏医药历史源远流长,朗县有底气,扎村更有底气。对藏医影响深远的南派创始人苏卡·娘尼多杰就出生在拉多乡。至今,老扎村海拔3800米以上的山沟里,仍是桃儿七、黄精、藏木香、紫茉莉、甘青甘兰、棱子芹等藏药材的产地。

在调研中杨智伟发现,朗县藏医药与惠州中医药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上可谓“缘分深厚”,藏药材种植、制药、治疗与研究形成产业链,可成为推动朗县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以藏药材规模化种植加工作为产业援藏的突破口,这个建议得到了工作组的大力支持,投入800多万元将老扎村面临撂荒的300多亩耕地改成藏药材种植基地。

为确保种好藏药材,杨智伟几乎住到扎村,大小事都要和时任扎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一起商量。

“老百姓的认可让我深受触动,深感作为一名党员,尤其是援藏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俯下身子撸起袖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实干,更要有担当。”杨智伟说。

去年春节期间,杨智伟担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能及时进藏,几乎天天和拉巴次仁视频连线,了解药材生长情况。

回到朗县后,杨智伟继续在山上和村里忙碌着。在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研究员、藏药材种植专家白玛玉珍的指导下,基地里的桃儿七粉红色的花朵惊艳了这片山谷;西藏甘露集团技术团队来到基地考察后惊叹道,“这可能是西藏目前人工仿野生种植规模最大的藏药材基地。”

经过积极对接,深圳波顿集团到现场考察,相中了基地里的喜马拉雅紫茉莉;西藏最大的藏药民企奇正藏药相关人员说:“你们的药材品质很好,只要晾制达标,我们都要了。”

心头大石终于落地,惠州援建新扎村的1005平方米多功能药材晾晒房也建了起来。去年秋季,扎村首种的40亩桃儿七收获4000斤果实,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收入。起步成功让扎村干部群众和杨智伟有了更大底气,他们将老扎村撂荒的耕地充分利用起来,计划将这片山谷打造成朗县药谷。

天涯逐梦,使命必达。采访期间,杨智伟多次要求记者少写他个人,多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多宣传朗县。他说:“援藏工作是我们强壮筋骨、开阔胸襟的一次历练,是报效祖国、感受光荣与梦想的一次洗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虽然艰辛,但自己一定会义无反顾、勇往前行、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唐朕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