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那曲

豪放牧歌唱羌塘

2015年01月23日 16:59    来源:西藏日报    
分享到:    

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高耸入云的念青唐古拉山,一年四季的风吼雷鸣积雪冰霜,铸就了藏北牧民粗犷憨厚、情致豪放的性格,这里高寒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注定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牧歌。

只有听到牧民们的演唱,才知道什么是满足和陶醉,什么是自信和从容,感觉在广漠的高原上,只有牧歌才能展示他们粗犷、豪放、多情的性格,也只有昂叠才能抒发他们丰富而浪漫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眷恋。

牧歌是民歌的一个类别,那曲牧歌是西藏北部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时所唱的歌,主要有山歌、情歌、对歌、驮盐歌、剪羊毛歌、打酥油歌等,内容丰富,曲调优 美,大都豪放、嘹亮、婉转、动听,独具地方特色,反映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藏北先民诞生、迁徙、劳动、生存的一部口传历史,在整个西藏民族 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那曲地区文化学者春江介绍,目前最有名的牧歌歌碟就是《藏北牧歌》,它有歌曲23首,全部是清唱,无伴奏,演唱者为普扎、塔尔卡、拉泽曲吉、桑嘎拉姆……在民间脱颖而出的本地歌王歌后,因天赋异嗓,才美外现,而被当地人推崇、众口相传,推进了这张代表西藏牧歌的唱片。

《牧歌的天堂》、《幸福的时光》……于是,我们听到了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在才旦卓玛那里听到的,与高原、雪山和天空一样峭拔、寥廓的歌声,

还有数量同样可观的劳动歌,《剪羊毛》、《织帐篷》、《挤奶歌》……不同于平原劳动歌的热烈,这些歌曲大都节奏缓慢、格调沉郁,声音中漫溢着人世的悲苦。

再有就是零星的情歌、茶歌、驮盐歌,这些时候,歌者是温柔的,不那么高亢,却有时显得落寞。

越是古老偏远的民族,其音乐越独特。今天,随着交通、通信的发达,随着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所谓自成体系的民族音乐,越来越少。

面对此境,人类学家、音乐学者总是要大声疾呼,呼吁保护这一份珍贵的“非物质人类遗产”。虽然近年来,那曲地区零星出版了《羌塘民间歌谣》集子,但却远远不够。我相信那曲牧歌不会湮灭,即使有时候看不到了,也还在地底下扎着根、生长着,伺机而发。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