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藏北草原,有一位广受称赞的共产党员,他经济头脑灵活,思路开阔;他朴实无华,始终恪守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每当提起他的名字,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道:“他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他是我们最尊敬的人。”
他就是尼玛县文部乡南居委会致富带头人桑。
桑,是尼玛县文部乡南居委会人,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八那秀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被评为乡村致富带头人、劳务输出工作先进个人、县级先进“双联户”。
头脑灵活,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桑经常对向他请教致富诀窍的人说:“我能够过上现在的好生活,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勤劳实干。”
2011年,桑组织次仁多吉等7户村民成立了劳务输出组织,带领村民外出务工。在他的带领下,当年外出务工的村民挣得现金收入近10万元。村民次仁多吉说:“要不是桑组织我们外出务工挣钱,现在我哪能开得起商店?”
2012年,桑多方筹集资金成立了八那秀经济合作组织,累计组织劳务输出100余人次,收入达200余万元,10户困难家庭脱贫。
桑说,尽管劳务输出能带动村民收入增加,但毕竟增收的村民有限,要让全部村民都得到实惠,还得靠当地的优势谋发展,不能只靠单一的增收渠道。
依靠当地旅游资源,桑率先在当地经营起特色家庭旅馆,还在县城办起了特色旅游产品商店。在他的引领示范下,当地村民也纷纷经营起了家庭旅馆,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增加收入。
为打造当地特色产品,他注册商标,筹资200余万元开发以元根为原料的特色产品,2014年仅靠收购元根就为全乡农户增收20余万元。
帮贫济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桑说,在旧西藏,广大牧民穿不起衣、吃不起饭,根本没人管。那个时候,大家就是想相互帮助也不行。现在党的政策好,他也是靠党的好政策才富起来的,帮帮有困难的人正是他这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文部乡距离县城远,小孩到县城上学往往要走好几天,很辛苦不说,有时还会耽误了学习。县教育局领导找到刚买了货运车准备跑运输的桑,希望他能帮忙接送一下学生。桑二话不说,推掉刚接到的货运业务,在开学前将学生准时送到了学校。面对不解,他说:“和我少挣点儿钱比起来,孩子上学是大事,这哪算吃亏?”
村民央珍的丈夫早逝,一个人带着3个未成年的小孩,生活困难,居无定所,经常是今天借住这家,明天借住那家。桑主动与居委会干部普朗商量,两人凑钱出资为央珍购买了住房;吉隆自然村老人措姆,八十多岁,没有住房,常年独自住帐篷或借住别人家中。桑拿出两万元,组织其他党员投工投劳为措姆修建了住房。此后,措姆老人说逢人便讲:“我要谢谢桑,要不然我还得住在帐篷里。”
2012年,央加为小孩次巴上大学的事而发愁。央加身有残疾,没有劳动力,没有经济收入,亲戚都借遍了也没有凑够上学的费用。当时桑正在为成立经济合作组织而四处筹资,但他得知央加的困难后主动送去2000元现金,并对央加说:“以后还有困难再来找我。”后来,桑又为次巴解决了治疗腿伤的费用。
2014年,跟随他在外包工的村民成久与次珠想学驾驶技术,桑得知后,主动为他们负担了学费,还鼓励他们:“只要你们勤劳肯干,学技术我支持,你们的学费我出!”
2015年底,桑又拿出两万元作为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奖金,并为全乡五保户家庭送去了棉衣、棉被等过冬用品。
以身作则,树立起党员好形象
一名共产党员,应当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应当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
桑就是这样一位党员,时刻把党员的要求记在心中,把党员的职责践行在实际行动中。
2014年,居委会班子换届选举,桑高票被选举为居委会干部候选人,乡、居委会都做他的工作,希望他参选居委会干部。桑婉言谢绝说:“我始终是党员,不会忘记党员的职责,不当干部我一样可以发挥作用。”
2015年,桑又自掏腰包,平整了通往龙吾放牧点的道路,解决了牧民换季转场、出行困难的问题;为吉隆放牧点牧民修建了饮水点,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这就是桑,一名普通而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践行服务人民的宗旨,赢得了农牧民的爱戴和拥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含义,在辽阔的草原上树立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通讯员 袁定国 记者 彭琦)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