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那曲

羌塘草原有大爱

2017年01月23日 10:5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罗宗
分享到:    

羌塘草原有大爱

——记申扎县买巴乡鲁久村聘用干部次巴

次巴,虽然年过六旬,但依然精神抖擞。他是那曲地区申扎县买巴乡的聘用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国家扶贫政策的东风,他努力带领地处羌塘草原深处的申扎县买巴乡鲁久村群众脱贫致富,如今,在他的带领下,鲁久村一部分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建立扶贫互助组织

买巴乡鲁久村位于羌塘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之处,是传统牧业村庄,村民祖祖辈辈过着游牧生活。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加之群众居住分散、劳力分散,且缺乏扶贫互助的意识,2012年以前的鲁久村是买巴乡贫困户最多的行政村,次巴也是众多贫困户之一,群众收入单一、生活贫困。

看着别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次巴心里很是着急,怎么才能脱贫。2010年,次巴被任命为五村的驻村干部,这增强了他带领乡亲脱贫的决心。他想,要改变乡亲们的观念,就要依靠集体力量,组建起扶贫互助组织。说干就干,次巴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要过上好日子,必须靠劳动。”每到一家,次巴都向过惯懒散游牧生活的乡亲们这样讲。

在广泛征求贫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次巴以自愿参加的形式建立起一支扶贫互助组织。起初,群众对组建扶贫互助组织疑虑很多,全村66户仅有15户加入。可次巴不气馁,仍然充满干劲和信心,“先让这15户过上好日子,其他村民看到也会加入的。”

有了组织,还得有章程、有管理才能有效运作。五村扶贫互助组织成立了以次巴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订了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明确了集体收入资金分红、项目落实等五方面内容。

筹集资金干起来

人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解决钱的问题,如何筹措资金成为最大的难题。

“这15户都是贫困户,没办法拿出钱作为启动资金。”次巴说。他想到用牲畜作为资本入股的方式,让每户出2只羊,凑齐了启动资本。为了流动资金,次巴到处奔波,终于筹措到6000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着大家干出点成绩。

有了资金,干什么?怎么干?次巴想,头要开好、钱要用好。扶贫互助组织的首个项目,就是用启动资金加政府补贴购买了2辆拖拉机,不仅有效解决了运输困难,更为今后实施其他项目打下基础。

次巴还带领大家组建了施工队,承包附近村庄的施工项目。看到村里摩托车日益增多,次巴还带领群众组建摩托车修理厂,交给培训过的贫困户轮流经营,增加他们的收入。扶贫互助组织的收益越来越好,其他贫困户纷纷主动加入,成员增加到35户。

依靠项目结硕果

为了让贫困群众都过上富裕的日子,次巴积极奔走,这让许多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时他也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这也为扶贫互助组织争取到了一个又一个项目。

在次巴的努力争取下,申扎县扶贫办为鲁久村扶贫互助组织实施了借畜还畜项目。采取“村支部+互助组织+贫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村支部监督管理,互助组织集体经营,贫困户分户受益,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次巴还积极争取了县扶贫办的项目支持,发展多种经营。他想方设法把这些项目与扶贫技能培训相结合,让村民学习技术、转移就业,为村里争取脱贫机会。五村还建起温室,解决吃菜难问题,通过种菜增加了贫困户的就业技能和收入。

2014年,扶贫互助组织成立了手工作坊,当年纯利润就达到8万元。县里扶贫办还支持五村新建了扶贫商店,活跃了乡村经济,方便了群众购物,培养了群众的商品经济观念。随着项目的实施,贫困户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最让次巴欣喜和骄傲的是,原来懒散的村民变得积极上进,也越来越信任他,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更坚定了。

在次巴和村民的努力下,扶贫互助组织目前集体资金现金5.7万元,固定资产折算50多万元。“在工作上,他爱岗敬业、务实重干,每做一件事都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调查研究,吃透实情,力求实事求是。同时,还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次巴共事多年的买巴乡副乡长边巴多吉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实绩突出,次巴的工作得到本村群众的认可,并荣获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