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那曲

那曲援藏500天 返绍依然心系高原

2018年01月18日 10:56    来源:绍兴晚报    记者 罗宗
分享到:    

“老师,能不能麻烦你帮我看一下片子。小孩6个月,腹部胀气,有压痛感,B超是肠道扩张,肠蠕动差,不会是肠梗阻吧?”1月14日晚上8点多,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吉斯措姆微信上发来求助。

“不是的,通便一下应该会好,注意补钾和查电解质。”作答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绍兴市人民医院胸外科的王海勇医生。在孔繁森工作过的那曲地区结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王海勇的心依然挂念着藏族患者。

从高原地区回来,本有3个月休整期,但因市人民医院人手紧张,不到20天,王海勇的身影又出现在忙碌的岗位上了,还要见缝插针地义务给藏族医生远程问诊。

46岁的王海勇,是第八批甬绍驻比如县援藏工作组中年纪最大的医生。2016年7月,他作为绍兴唯一的医务工作者被派驻到比如县人民医院,那里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东部,四周冰山雪峰环绕,平均海拔4000米。

在比如援藏的一年半时间里,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等待医院危重急诊的会诊召唤。

在比如县人民医院,一提起“援藏王医生”,当地医务人员和患者都会竖起大拇指,“实在肯干”“医术精湛”成了他的代名词。不少藏族群众背着孩子,一大早赶几十公里的路专程来求医说,“只要王医生看过,我们就放心了。”

甘为患者担风险

“我跟前一批援藏的医生提前了解过当地情况。知道那里产科患者比较多,为应对不时之需,出发前我还专门去产科手术室观摩学习了一段时间。”王海勇说,但到了以后才发现,那里医疗资源匮乏和医务人员紧缺的程度比预想得还要严重。

整个比如县人民医院真正拥有医疗职业证书的医生和职业助理医师不超过10人。甚至有一段时间,因为没有相关的专业医生,医院的检验科都关停了,医生们问诊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作判断、开处方。

停电停水是经常会碰到的状况。有的时候手术进行到一半突然断了电,医生们只能戴着钓鱼用的头灯继续进行手术。

“庆幸之前我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的许多科室都待过,临床经验相对比较全面。”进藏后,王海勇在完成综合病房的日常工作外,随时接受县医院妇产科、小儿科的会诊,并常常应邀指导放射科和B超日常工作,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

让王海勇特别有感触的是,藏族地区的医患关系非常融洽。“藏族同胞都很朴实。”王海勇说,如果你为他们做了一台好手术,他们会发自内心感激你,但如果手术结果不理想,他们也会表示理解,对医生始终怀着一颗平和、感恩的心。所以在那里,医生做手术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可以非常纯粹地从医学角度出发,为患者做最有利康复的判断,病人也会对医生给予充分信任。

去年9月中旬,一名藏族同胞不小心从牦牛上摔下来,B超提示存在大量血胸,因为比如县城医院没有输血条件,本地医师已提出转院拉萨治疗的方案。但王海勇考虑到比如县到拉萨市还有12个小时的车程,情况随时有可能会恶化。“能不能就在这里治?我们家里没有钱。”患者60多岁的老父亲拉着医生恳求。

“我来主刀吧。”王海勇又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片子,根据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患者应该是大量气胸并伴少量血胸,可以在当地进行手术治疗。藏族同事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这个决定有些冒险,万一判断不准确,手术中大量出血,那么连抢救的余地也没有了。“让病人转院去拉萨,我们确实一点责任都不用担,但是病人家属信任你,你必须要作出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决定。”

幸运的是,手术十分成功,一周后,这个40多岁的藏族男子就痊愈出院了。出院当天,患者60多岁的老父亲为王海勇披上了洁白的哈达,并献上了给至亲好友才有的“贴面礼”。

“很多时候手术风险是由医生和患者一起承担的。” 事后,王海勇也坦言当时内心是有些忐忑,“但正因为藏族患者对医生无条件的信任,我也甘愿为他担风险。”

“就地取材”做手术

在医疗物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王海勇完成了比如县医院第一例紧急胸腔闭式引流手术,从死神手上夺回了一名19岁小伙的生命。这让王海勇一下子成了当地的“网红”医生。

那是他刚到比如县还不到一个月。在日常巡诊时,一位放射科医生急匆匆拿着X光片找到王海勇。一名藏族小伙左肺压缩达80%,若不及时救治,生命危在旦夕。

“这本该是一个常规小手术,但当时身边的医生们都面露难色。”王海勇没想到,比如县人民医院之前从未实施过这类手术,也没有胸管、胸瓶等手术器材。

如果转送那曲地区医院,患者极有可能在路上呼吸循环衰竭。怎么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王海勇在检查了医院里的材料后决定就地取材,同事们看着他就像变戏法一样,用导尿管作为胸腔引流管,用输液皮管和盐水瓶制成简易胸腔引流装置。

半个多小时后,他顺利完成了比如县医院第一例紧急胸腔闭式引流手术。

“县人民医院来了位援藏医生,水平了不得。”王海勇的名字一下子在比如县城传开了,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坐诊专家”。不少藏族群众赶几十公里的路专程来求医。

不少藏族群众背着孩子,一大早赶几十公里的路专程来求医。“医者仁心,我特别受不了那些孩子期盼的眼神。”尽管语言不通,但每一名藏族患者都对王海勇报以最诚挚的谢意,看完病后,都会作揖以表达深深的谢意。

为了改善医院硬件,绍兴市人民医院还特地拨出15万元帮扶经费,帮助比如县人民医院配置了一些基本的医疗器材。有了器材,再加上王海勇的言传身教,现在当地的医生也已经能熟练开展胸腔闭式引流手术了。

口口相授 手手帮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疗援藏就是要将自己的专业技术留下来,成为本地医生的专业技能。

为了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当地医生,王海勇每天的日常查房时,除指明诊治方案外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拓展提高当地医生知识及临床工作能力,“其实就跟带学生差不多。”

除了教学查房,他还安排了定期小讲堂,向医院临床医生讲授常见疾病的最新诊治进展。每周四下午,王海勇都会通过PPT展示等方式为大家开设专业课,内容以胸外科、急诊处理、心肺复苏等为主。让王海勇感到高兴的是,目前,对于一些抢救性的手术,当地的医生们已经可以相对熟练地操作了。

他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只有本地医生自己能造血了,医疗肌体才能健康发展。”

近两年来,比如县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大发展——比如县医疗综合集团成立,比如县人民医院、疾控中心、藏医院等相继启用;9家乡镇卫生院陆续完工投入使用。在这些项目的背后,也有着王海勇医生的一份功劳。

2016年7月,他和援藏干部刘琳发现正处于施工建设中的比如县人民医院有些地方“不对劲儿”。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医院的科室设置、楼层布局以及病房、手术室的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由于问题发现早、解决快,以及后期管理跟进到位,仅这一项建议就为比如县人民医院节省建设经费500余万元。

去年,比如县推进医疗综合体制改革,构建县级医疗集团。王海勇根据绍兴医疗集团筹建的经验,帮助比如县卫生部门理顺了集团管理体系,并且积极参与新职工面试录取工作。从招收新员工开始,每一个环节都有援藏医生的身影。同时,对这些由他亲自招收的“新人”,王海勇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传授下去,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回家后母亲认不出他

海拔4000米的高原工作不像在内地,王海勇又是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对于高原反应更加敏感,每次动作幅度一大,他都累得气喘吁吁。

虽然进藏前几天就服用了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但王海勇还是出现了头晕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在援藏工作组中年龄“老大”的他,一直受到高原性高血压的困扰,最高的时候上压飙升到了150。

回到绍兴后,王海勇头发变白了许多,肤色也变黑了一些,近视度数也加深了。

但最让他觉得难过的是,母亲认不出他这个儿子了。

“其实这次出门自己身体自我感觉尚可,让我最对不起的是回来发现我妈妈衰老得太快了。”王海勇说,与2017年春节期间相比,老年痴呆症状一下子加重了很多,竟然叫不出我名字了,只会笑笑看着我。“回来后,我要多抽出时间陪伴老人。”

但是王海勇始终没有后悔过援藏的决定,身处高原的那段日子,作为一份阅历和一段记忆,将永远印刻在这位援藏医生的心上。他在工作日志中写道:“能够来到雪域高原,来到娜秀比如这片土地,这是一种缘分;能将我的专业所长服务藏区,服务比如的农牧民,我心中倍感自豪”。而对于藏族同胞来说,与王海勇这样的援藏医生们相处的时光,更是温暖、美好又难忘的。

(原标题《赶几十公里来求医的藏民说“只要王医生看过,我们就放心了” 王海勇在海拔4000多米的那曲援藏500天,如今返绍却依然心系高原》,原作者王珏。编辑孙良)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