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那曲地区文化局副调研员春江在资料室整理非遗传承人的档案资料。记者 王晓莉 摄
“非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的资料太丰富了,整理好就需要不断地调查。”采访那曲地区文化局副调研员春江时,他介绍道,“但是真正热爱它,愿意去跑的人真的很少。因此,非遗的保护工作十分艰难。事实上关于我们最近提的数字化保护,首先资料的收集需要很多的人去做,另外收集来的资料十分复杂,还需要一批有专业知识的人去筛选甄别。大家都知道很多年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艺,没有一些专业的知识是很难理解的。”
春江反复强调非遗保护是全民的事,只有大家的意识都提高了,对非遗的认知水平提高了,真正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走近民间艺人的生活去考察他们的现状,体会他们的诉求,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春江说,对于非遗保护,全国各地的方法都各不相同,处于摸索阶段。但他认为非遗的保护绝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人民群众。“非遗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它来自生活,自然也要返还于生活。所以非遗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脱离它原本的故土,那里是滋养非遗的地方。”
近年来,那曲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更好地发挥文联“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广泛团结文学艺术工作者,同时不断建立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充分尊重非遗传承规律,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抢救性、生产性保护。
春江告诉记者,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地委、行署,地委宣传部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已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国家、自治区、地区、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3月,地区文联通过邀请专业人员组成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专家评审组,严格按照评审要求,公开透明对745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了严格筛选和评审,公布了地区第一批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80个;成功申报了35个西藏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6月积极推荐安多县采盐歌传承人次仁旺青和群艺馆格萨尔传承人阿旺巴登等两名传承人获得第二批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佳传承人”;同时,为了抢救属于非遗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文字、图片工作,地区文联筹措经费66.2万元经费,2017年9月开始在地区范围内开展实物征集,截至目前,已征集到各类实物300多件,165个品种,经费支出152950元。
春江最后总结说,非遗的保护,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人。“每一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文化,都要学习自己的文化。同时各项非遗的保护是相互关联的,仅仅保护这一项不行,只保护那一项也不行,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