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那曲

那曲市立足资源优势开拓多种经营 带动群众增收

2018年12月26日 10:1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近年来,那曲市色尼区以打造嘎尔德扶贫畜牧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以“借畜还畜”为依托,以奶制品深加工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力促进了那曲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

立足资源优势,开拓多种经营

色尼区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立足高原畜牧业这一特色优势产业,以奶制品深加工为核心内容,兼营牲畜养殖、人工种草和经济作物试验种植,选址罗玛镇凯玛村,打造嘎尔德扶贫畜牧产业示范基地。该基地计划总投资7390万元,规划用地9990亩,目前基地牦牛存栏数为390头。

基地主要生产酸奶、牛奶、酥油、塔然、奶渣等特色奶制品,把那曲作为近期主要销售市场,通过色尼区精惠公司门面以及向本地中小学校供应营养奶等方式销售产品。同时,基地积极布局区域外市场,把拉萨作为远期主要销售市场。截至目前,已在拉萨市区开设销售门店3家,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销售额367.8万元。预计2018年全年奶制品、饲草料及经济作物销售额可达700万元。

同时,该基地在充分考虑那曲自然环境实际和牧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尝试人工种草及种植芫根、土豆、萝卜等经济作物。人工种草部分留作基地防抗灾草料、部分出售给各乡镇,经济作物则主要出售给机关单位及本地牧民群众。2018年,人工种草面积达5639亩、干草产量达502吨,总产值208万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00亩,总产值达77万元。

坚持市场理念,构建运营机制

嘎尔德扶贫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在运营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选调2名业务素质较高的正式干部指导运营,聘请了6名政治立场坚定、懂经营、会管理、有经验的群众参与运营。依托奶源基地建设(政府购买母牛和牛犊,以50对为单位交给村级经济合作组织饲养,所有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和“借畜还畜”项目(政府购买奶牛和牛犊,以10至20对为单位寄养在符合条件且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家中,寄养时间3至5年,到期归还母牛,小牛犊及寄养期间所产生的一切收益归贫困户所有),将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和贫困户、普通群众纳入原奶供应渠道,构建起了“公司负责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奶源基地运营、收购群众原奶,贫困群众通过投劳、出售牛奶获得收入”的运营机制。

目前,该基地已吸纳76个贫困村、3200户1.6万余名群众(其中贫困户800余户3800余人)向基地供奶,“一村一合”奶牛存栏7600头、贫困户奶牛存栏6500头、其他富裕户奶牛存栏7000余头。

把准利益联结,带动群众增收

基地的建设运转,通过租赁生产资料、创造就业岗位、收购原奶等途径,极大地提升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自基地建设以来,共预支付征地补偿金204.56万余元,受益群众12户69人,其中贫困群众6户27人;预支付草场流转金1.98万元,受益群众29户147人,其中贫困群众10户45人;支付原奶收购款201.7万元,受益群众3200余户1.3万余人,其中贫困户800余户3900余人。

截至目前,共有52名本地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人、返乡大学毕业生8人)在基地和门店从事挤奶、补饲、放牧、质检、销售、出纳、管理等工作,实现直接就业。2018年以来,基地共向52名群众兑现劳务工资99万余元,月工资最高达4500元,同时为符合社保条件的17名职工缴纳了养老保险。

预计到2019年8月,待该基地厂房全部建成投用后,将提供就业岗位105个,同时通过“一村一合”奶源基地建设,将间接带动670余名贫困群众在“一村一合”就业。年底将按照纯利润的70%给493名贫困群众分红。

嘎尔德扶贫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借助本地资源优势,转变经营理念,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周边产业,并通过多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形成品牌效应,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牧业发展道路,给牧区转型带来了切实的示范引领作用。(记者 谢伟 见习记者 张宇)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