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那曲

错鄂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2020年06月22日 18:1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6月的西藏,注定要把舞台留给羌塘草原。此时的藏北,天高云淡、艳阳高照;远处,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点缀其间,格外抢眼;绵绵延伸的群山之下,牛羊悠闲觅食,鼠兔随意乱窜,好一番喧闹的草原牧歌图——这一切都在向人们预告:那曲的夏天来了。

近日,借着好天气,我们踏进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到位于申扎县雄梅镇和马跃乡境内的错鄂湖,亲近良好生态,欣赏优美风光。

蓝色之湖:鸟类的天堂

相关资料显示,错鄂湖是色林错的23个卫星湖之一,属内陆微咸水湖,又称“错鄂姆”,藏语意为“蓝色的湖”;湖面海拔5462米,集水面积8985平方千米。错鄂湖因鸟岛而闻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之一。湖内有铁布甲勒、色朵岗千、昂公地布等大小7个岛屿,其中以桑勒日热最为知名。岛上栖息着数以万计的各种鸟类,有棕头鸥、白翅浮鸥、燕鸥、斑头雁、长鹬、赤麻鸭、凤头潜鸭、赭红尾鸲、乌鸦、雪雀等。

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这般独具特色的神山圣湖,让我们极尽笔力也无法参透其魅力。此刻,只想用眼睛、耳朵和心灵,去尽情感受这灵动的湖光山色。

走近错鄂湖,如同置身梦幻一般:水是碧绿碧绿的,由远及近色彩渐渐变淡;由于水很浅,岸边的湖底也清晰可见。相比于湖水,湖岛就显得有些“灰头土脸”,不管是什么形状,都是单调的灰色;有的岛上植被密布,有藏蒿、荨麻、大蒿草、小蒿草、野葱等,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难怪能吸引到数量如此众多的鸟类。

航拍器镜头下,错鄂湖则展现出另一番景致:湖面犹如一块巨大的绿翡翠,晶莹剔透;又如一面镜子,与瓦蓝色的天空和流线型的云朵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湖中的桑勒日热岛,则如一块镶嵌在湖中的巨大心形石,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感。一天之中,岛上几万只各种鸟类都是齐声奏唱,欢快的乐曲不绝于耳……

申扎县:打造那曲西部生态典范

错鄂湖的今昔风光,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有力举措。近年来,申扎县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本着“保护第一、促进发展”的原则,把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周密部署,稳步推进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整体湿地保护良好、局部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的成绩。

同时,申扎县还积极执行《那曲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按照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保护发展森林和湿地资源目标责任制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一次性聘用湿地生态就业岗位人员572名,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同时,要求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湿地、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现在,藏羚羊数量以每年300到500只增长,黑颈鹤数量以每年60只左右增长。”今年32岁的塔青,是申扎县的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员。他向我们介绍,黑颈鹤和藏羚羊等野生珍稀物种的数量,是衡量本地生态保护成效的“试金石”。

目前,在错鄂湖这片湿地内,有十多万只各种鸟类,还有藏羚羊、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它们生活在一起,共同维持着错鄂湖的生态平衡。当地老百姓骄傲地说,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星罗棋布、天水相接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更能领略到各种自然的精灵,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

野保员塔青:对湿地的保护是永远的

在申扎县,像塔青这样的野保员共有42名,遍及申扎县各乡镇、各巡护辖区。一辆摩托车、一架望远镜、一个干粮袋、一本记录册,是他们的标配。

从这位野保员的口中,我们得知,当前正处于藏羚羊产崽期,也是所有野保员最为繁忙的季节。“每天的工作就是巡逻和监测。从早上8点出发,巡逻6至8个小时,一天的巡逻里程有时多达300公里,到晚上8点多才能回家。”塔青说。

在黑颈鹤、藏羚羊、雪豹、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栖息的这块湿地,猎杀、禽流感疫情、湿地破坏等都是不可预知的危险。这样一来,野保员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在前不久,一只落单的藏野驴困在错鄂湖附近的沼泽地里。塔青接到群众反映后,立马组织同事驱车前往。他们到达现场后,先把藏野驴周围挖开一个大口子,再灌上一些水,并用绳子将藏野驴四肢捆起;然后,借助沼泽里水的浮力,采取前推后拉的方式,慢慢将藏野驴拖出沼泽。而这时,野保员们才总算松了口气,他们看着同伴们浑身污泥浊水,还冷得直哆嗦,不禁相对笑起来。

塔青说,像这样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一方面通过组建巡护队伍,建立专业管护人员;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牧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实施禁牧休牧、草原监管、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举措,实现湿地、野生动物保护与增加群众收入双赢的目标。

临别之际,塔青对我们说:“沼泽、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财富,对它们的保护是永远的。”这一番话,让我们不禁对野保员肃然起敬:在藏北羌塘草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风餐露宿,却不惧风雨;他们跋山涉水,却乐此不疲;他们收入微薄,却心甘情愿……(记者 张宇 张晓明 谢伟 万靖 赵书彬)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