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那曲

逐水草而居 转场是一种古老的坚守

夏牧场向您发起“位置共享”

云游羌塘,体验牧场生活

2024年07月14日 19:3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_西藏商报    记者 德吉央宗 德吉曲珍

随着季节的更迭,那曲牧民旦真次仁一家踏上了迁徙的征途。从冬牧场向夏牧场的跨越,不仅是草原牧民对自然的顺应与敬畏,更是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生活变迁的见证。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摩托车与货车的轰鸣、现代通讯的便捷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共同编织出一曲悠扬的草原赞歌。请跟随记者一起,云游羌塘草原夏牧场,体验牧民转场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6月,羌塘草原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青草和泥土的清香争先恐后涌入鼻腔,旦真次仁锁上冬居的大门,缓缓走向已经整装待发的牦牛群。几头年迈的牦牛似乎早已习惯背上的行囊,悠闲地咀嚼着冬牧场的青草,等待主人发号施令。而刚刚成年的牦牛则不时甩着尾巴,好奇地嗅嗅货车上的包裹,兴奋地等待着旅途的开启,似乎还没意识到它们即将短暂地离开这片天然游乐场。

旦真次仁出生于这片草原,自记事起,他跟随父辈和牛群经历了无数次牧场转场,对于这趟转场,他做足了功课。作为一家之主,旦真次仁自然而然地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头,身后的牛群和家人安心地跟着他的脚步,走向水草丰美的夏牧场。偶尔遇到其他转场队伍,牧民们互对牧歌,赞颂时节、相互调侃,在歌词中点明去向,欢迎做客……不一会儿,旦真次仁家浩浩荡荡的转场队伍翻过一座垭口,逐水源继续前进,身后,冬牧场渐渐消失在视野中……

时间回到两个月前,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冬牧场的嫩芽已破土而出。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场,旦真次仁决定开始着手转场事宜。“我通常会提前踩点,寻找合适的草场,提前做好标记,跟村里人沟通好,确定彼此的草场范围。”旦真次仁说,“塔桑跟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每年转场我们都会结伴而行,互相帮忙照顾彼此的牛羊。”

“逐水草而居,轮四季而变。”迁徙是草原牧民延续了千年的传统,这不仅是为了保证牲畜安全过冬,更是草原生态保护的一种做法。通常情况下,夏牧场与冬牧场是由海拔决定的——地势平坦、海拔低的区域气候温暖、水源充沛,是过冬的最优选址,是以这样的区域多为冬牧场;反之,到了夏季,海拔较高的区域蚊虫少,也少有动物光临,水草丰美,故而适合作为夏牧场。

现代化设备

为牧场生活增添色彩

“以前转场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光是赶羊就让人头疼了,毕竟家里的马不多,够格骑马赶羊的就只有一家之主,我们只能跑着、叫着把脱离队伍的山羊赶回来。”旦真次仁骑着他的摩托,稳稳掌握队伍的行进速度,面露感慨。

正如旦真次仁所说,以往的转场大多依赖牛、马,或驮或运,大人看顾调皮的羊群,小孩则三五成群看顾较为温顺的牦牛。如今,成年人骑着摩托环顾队伍,孩子们则与大包小包的行囊一起待在货车上,轻装上阵的牛群在主人的调度下一路小跑,轻快地迈向夏牧场。

正在开货车的塔桑惦记着在外上大学的大女儿,让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妻子开视频聊天。交谈中,女儿诉说着对家乡的想念,塔桑向女儿保证,到了夏牧场会及时发送位置共享,让女儿轻松掌握家的位置,放假后顺利回家。“我女儿初中就出去读书了,以前她放假回家,都要跟她解释好久那年的夏牧场在哪里,但现在通信网络发达,可以在手机上随时跟女儿分享牧场位置,很方便。”塔桑说,现在的人们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新鲜事,以往“神秘”的草原生活,真实地呈现在大众眼前。

“塔桑开快点,天气预报说三个小时后有雨,我们得在下雨之前赶到镇上躲雨。”旦真次仁打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软件,看着此刻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眉间闪过一丝愁绪。好在有摩托车和货车的加持,一行人在下雨之前来到了镇上的茶馆躲雨休整。伴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旦真次仁回忆起了过去——从前,父辈们虽然能够凭借经验判断天气,但正如谚语所说“一年四季分不清,一天四季倒分明”,草原天气瞬息万变,难免还是会出现差错。“现在方便多了,用手机查看天气预报,至少可以对行进速度有个准确把握。”稍作休息后,雨过天晴,旦真次仁一行便重新踏上转场的路途。

传统和现代

在岁月长河中交织延续

经过了数小时的跋涉,旦真次仁一行终于抵达了今年的夏牧场,那是一处缓坡,溪流从坡下潺潺而过,塔桑正在溪流的另一边搭帐篷。与旦真次仁的传统黑帐篷不同,塔桑家用的是军绿色的户外专用帐篷,三两下就搭好了。而旦真次仁则沿用传统的搭建方式,先在划定的帐篷位置周围垒几层“地基”,而后用山脚的土坯在“地基”中央垒起一个传统土灶“结墣”,再将主柱立起,最后,一家人合力撑开重达百余斤、由牦牛毛编织而成的黑帐篷。

夕阳余晖穿透袅袅炊烟,光线被烟雾的微粒散射,形成了一束束清晰可见的光柱。旦真次仁的妻子阿旺拉姆将牦牛拴好,提着奶桶熟练地挤下新鲜的牛奶。第一桶鲜奶先招待今天帮忙转场的同村人,其余的牛奶,她打算制成酥油和酸奶——将煮沸的牛奶倒进全自动牛奶分离机中,插上太阳能发电板,不一会儿,新鲜的酥油就出炉了。

“还好有牛奶分离机,我们今天能喝上一壶香醇的酥油茶了。”阿旺拉姆感慨,现在牧场的生活变化太大了,以前打一块酥油,要花费半天时间,用“酪摩”用力搅打几百下。如今,各种现代化的工具便利了每一位牧民的生活。

走进黑帐篷,传统炊具摆放在没有开火的“结墣”上,成为了增添生活气息的摆件。阿旺拉姆用刚网购的全新打茶机打一壶酥油茶,一旁的旦真次仁则用煤气灶煮了一锅白萝卜炖牛肉。夫妻俩招呼着山坡另一边正在安装电视天线的塔桑一家,过来共进夏牧场的第一顿晚餐。

在生生不息的草原上,这一幕只是牧民生活迈向现代化的缩影。传统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并非不可兼得,它们相辅相成,在岁月的长河中交织延续,丰富着草原上的游牧生活。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