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年木乡胡达村党支部书记旦增一直沉浸在幸福中。
原来,作为第一届日喀则市人大代表,旦增的三个提案都得到了市里的肯定。同时,2014年的年终结算,胡达村又是满堂彩,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3万元,真可谓双喜临门。
岁末,记者一行专程驱车前往胡达村,采访这位一心为民的村党支部书记、市人大代表。
翻身农奴把家当
看到旦增时,他正在忙着村里的年终结算。“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创新高,这两天准备开个表彰大会,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让大家来年好好干。”很快,旦增就同我们聊了起来。
聊天中,记者了解到,解放前,旦增一家都是农奴,在南木林县一个叫“琼波若”的庄园里干活,他的父母农忙时为农奴主耕作,农闲时为庄园主放牧、干杂活,没有休息过一天。
民主改革后,旦增一家回到家乡桑珠孜区的年木乡,过上了稳定的生活。1970年,旦增当上了民办教师。在执教期间,他不仅尽职尽责教好学生,还兼任胡达村会计。2002年,旦增当上了胡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12年,由于工作出色,他以村干部身份成为一名公务员,并当选为年木乡党委委员兼胡达村党支部书记。
对此,旦增说:“在旧社会,奴隶就是农奴主的牲畜,更别说当选人大代表行使自己的权利了,今天的这一切都是这个好时代给的。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挺起胸膛做人,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力。”
发展产业富乡亲
翻身农奴把家当的旦增,焕发了所有的激情。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群众选举我为一村之长,是对我的信任,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
旦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2002年起,他带领村民试种西瓜,并于2004年扩大种植规模、发展大棚种植,种植品种发展到现有的西瓜、番茄、辣椒等10多个。目前,胡达村有温室大棚101座、60余亩,露天果蔬种植117亩,种植户136户,每户年平均增收5708元。
初尝甜头的旦增,并没有在原地停滞不前,看到近年来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区里的帮助下,2012年,他带领村民,陆续建起了农牧民施工队、党员脱贫砖厂、粮油加工厂、养猪场、生态林卡等5个合作社,都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在胡达村粮油加工厂,机器轰鸣,前来加工糌粑的群众络绎不绝。据介绍,目前,这家粮油加工厂解决了3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仅2014年收入就达54000元。
听着村民的介绍,记者好奇不已,同几家合作社的负责人,一笔笔地算起了账:2014年,砖厂收入50万元,农牧民施工队收入200余万元,生态林卡收入34万元……总的算下来,这5个合作社今年为村里创收83万元;并以工资和分红的形式给全村村民发放了198.3万元,人均分到3000多元。几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让胡达村2014年人均收入达110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村。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