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藏日喀则“索呐”新年之古突夜的性格测试游戏
日喀则新年是最能体现后藏农耕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别的地方都一月初一才过年,但日喀则人不行,等到一月的时候,当地人农忙时节就到啦。日喀则人就想:“没有比农耕重要的事儿啦,可又没有比过年更欢乐的节日啦!”所以,为了能够安心地过年,又不耽误农活,日喀则人就想了一个办法,藏历十二月不忙,干脆就把新年提前一个月过了算了。于是,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日喀则藏历新年比拉萨等地的新年提前一个月,也就是藏历十二月初一。在日喀则,这个新年也叫做“索呐”新年,意为开始干活之前的新年。当然,不是所有日喀则人都过藏历新年的,江孜县、康马县和亚东县,因为地理位置上更接近拉萨,所以这三个地方过的是拉萨新年,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藏历新年。拉萨也有例外,尼木县地处后藏腹地边缘,就到日喀则插了个队,过得是后藏日喀则新年。据了解,农耕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比如山南地区加查县部分乡镇也会在藏历十二月初一过新年。
后藏日喀则新年中,正式的过年仪式从十一月二十九就开始啦。藏语中二十九的“九”发音接近“古”,这一天当地人都会吃一种类似面疙瘩的饭,藏语里平常这种饭就被称作“突巴”。与我们汉族称呼大年三十儿的饭为“年夜饭”相似,藏族人管二十九这顿“突巴”饭为“古突”,大意为“大年二十九的突巴”。
别看一碗古突,在大年二十九这天要吃,却大有讲究。
吃古突,最有趣的要数包“馅儿”了。一般日喀则当地人会用青稞面或者小麦面和面,和好后再将面揪成一个个指肚大小的面团。这期间,主妇会将要包的“馅儿”端过来,日喀则当地习惯于这天包九种东西在突巴中。不过,这九种“馅儿”可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馅儿,这里面可谓是机关重重啊。
这九种“馅儿”分别是羊毛、木炭、盐巴、肉、纸、茶棍、奶渣、糌粑、辣椒面儿。主妇包馅儿的时候,会故意将有“馅儿”的突巴做的大一点,以便吃饭时容易辨别。吃到羊毛的人证明这个人性格温和、善良,吃到木炭则是说这个人心地不好,是个黑心眼儿,盐巴代表人比较懒,不愿意动弹,肉则表示,这是个对别人而言比较可怕的人,纸代表的意思是爱偷东西的人,茶棍代表比较懒的人,奶渣说这是个爱讲究的人,糌粑表示为人着想、心地善良的人,辣椒面儿表示这个人说话不中听,嘴巴比较厉害。
除了在突巴里包东西之外,当地人还会将面团揉成各种形状,代表不同意思。比如,一个面团,两头尖尖,就证明吃到这个面团的人是个两面派,两边倒的人;一个小面团摞在一个大面团上,象征压力,吃到这个的人,证明他生活压力很大;还有吃到月亮形、太阳形都表示这是个为人着想的人。有时,心灵手巧的主妇还会做一个印经版出来,吃到这个形状的人,一般都是心地善良。藏族人家庭观念比较重,主妇也会在你爱不爱家这点上做个测试,她们将毛线捻成头儿朝里,或者头儿朝外两种形式包在突巴里,吃到头儿朝里的,就证明这个人心向着家,反之则相反。
当然,这些都多少带有些游戏的意味,一家人往往不会当真。不过,也会从侧面起到警示的作用,提醒家人,你这一年也许有不对的地方,新的一年要改进。
面团做好后,主妇会烧火烧水,待水开了,放上酥油,用萝卜葱花佐料,加牛肉或者羊肉煮一锅汤,等汤香味四溢时,就开始下突巴了。等水开翻搅几次,一锅香喷喷的古突就做好了。这时,听到主人家都咯咯地笑起来的时候,就知道,主妇在蒙头盛古突了。
为了保证包了“馅儿”的古突随机公平的到吃饭者的碗里,盛饭的主妇必须蒙着头。这时,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轮到自己的那一碗古突会不会有大个儿的出现,要是有,那么就是要“中奖啦”。拿到手里没看见“大个儿”的,也会用筷子搅和搅和,确保自己碗里有没有有形状的面团出现,直到证明自己没“中奖”才会安心地开吃。中奖的就不一样啦,小心翼翼地咬开“大个儿”突巴,看看里面是什么,要是代表好的“馅儿”则笑逐颜开,要是吃到木炭,则羞愧难当。
测试游戏的尽头过后,大家就开开心心吃古突了。在当地人眼里,这是非常美味又象征福气节节高升的食品。有一段当地人发的微信状态可证明:
“今天是古突祝亲戚朋友们团团圆圆喝古突,开开心心吃古突,年年都有古突吃,吃完古突就长寿,吃完古突就健康,吃完古突就快乐,吃完古突就吉祥,吃完古突就扎西德勒。”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