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日喀则

吉隆镇达曼人:“骑兵”后裔的现代生活

2015年01月30日 17:5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在素有“人间天堂”、“珠穆朗玛后花园”美誉的吉隆镇,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村:村民的来历可追溯至公元18世纪末,据说是廓尔喀军队第二次入侵西藏后失散骑兵的后代。“达曼”藏语意为“骑兵”。过去,他们没有国籍和任何生产资料,靠做背夫、铁匠、打杂维持生计,生活贫困;加入中国国籍之后,不仅有了舒适美观的新居,而且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这个村庄就是远近闻名的达曼村。

达曼村距离中尼边境约30公里。当记者到达达曼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每家每户的房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格外显ﻪ眼。“风景秀美的吉隆沟里,不仅养育了一代代善良朴实的达曼人,也因居住着在此生活了200多年的达曼人而使此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厚重。”陪同记者前往ﻪ达曼村的吉隆县县委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

在离村庄不远的一片田地里,记者见到了村妇女主任达娃,她正在和村里的一群妇女、男青年在锄地,孩子们则在田间地头嬉戏。远处,青松挺拔,河水潺潺,雪山闪耀银光,一派其乐融融的田园风光。

达娃告诉记者,她们正准备栽种玉米,种子、化肥、土地等都是当地政府无偿提供的。据她介绍,达曼村现有49户、172人。2003年5月26日,达曼人加入中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公民,这是所有达曼人铭记并将永载史册的一天。就在那一天,他们结束了饱尝辛酸、居无定所、受人歧视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幸福生活。

提起达曼人,县委的同志介绍说:达曼人很早以前聚居在吉隆镇一带,主要靠当背夫、铁匠、木匠、打杂等为生;村民缺少生产资料,生活贫困;居住的老房子也是年久失修,低矮潮湿,破破烂烂;人口出生率和文盲率很高,接受教育和就医的条件很差,属于需要扶持的人群;更为棘手的是,长期以来,达曼人既不愿意回尼泊尔,也无中国国籍。

加入中国国籍后,达曼人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先是2005年7月,住房总面积为3664平方米的达曼新村竣工,全部达曼人兴高采烈地迁入新居;日喀则地区民政局投入18万元为每家每户购置卡垫、藏式木柜等家具和生活用品;县农牧局给达曼人购买了49头耕牛和49头奶牛;县水利部门投入17万元实施了达曼人引水工程;与此同时,完成了达曼人的低产田改造项目……一系列关怀政策和措施的送达,让村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送来的温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加入中国国籍的幸福,便纷纷自发地在自家屋顶悬挂五星红旗,表达感激之情。

记者走进达曼村村民普布群宗家里。普布群宗一家三口人,丈夫外出干活,她在家带孩子。走进院门,一只母鸡正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角落里,则是一堆码放整齐的柴火。她把记者一行带上了木制小阁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所有家具一应俱全。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来串门的达曼村村长罗桑。罗桑介绍说,现在,村里还有少数铁匠去各个村干活,更多的生活来源是靠中青年劳务输出和种植收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达曼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现在要做的就是发家致富奔小康了。

当记者问起达曼村孩子的教育情况时,罗桑的话语朴实而真诚:“孩子上学不要钱,现在有十几个都上了初中、高中。以后,我们村也会有大学生。以前我们不识字,连汉语也不会讲,现在好多人都会讲了。”

“随着吉隆口岸的建设和来旅游的游客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各类惠民政策的实施,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达曼人会发上‘边贸财’、吃上‘旅游饭’,生活会越来越好。”吉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吉隆县县委书记孙立君说。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