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拉康小学,日喀则建成的第一所学校,坐落于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日喀则博物馆山脚下。
说起格萨拉康小学的由来,不得不提到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格萨拉康,藏语意为“关帝庙”。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廓尔喀军入侵西藏,洗劫扎什伦布寺,抢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经书。清政府闻讯,派大将军福康安率军反 击,清军同藏族人民一起,英勇作战,取得了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在作战过程中,清军在日喀则修建了5座关帝庙,祭祀关帝、祈求胜利。因为关帝和藏族的 传奇英雄格萨尔一样都是著名武将,藏族群众认为关公是格萨尔在汉地的化身。因此,在西藏,关帝庙又称为格萨拉康。
格萨拉康小学,是建立在关帝庙遗址上的学校。站在学校大门前,一眼望去,雄伟的日喀则博物馆耸立在宗山之下。
今天,走进格萨拉康小学,校园里一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塑胶跑道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沧桑与巨变的融合。
格萨拉康小学校长杨京会自豪地说:“格萨拉康小学是日喀则发展进程中的骄傲。今天,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习历史,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好融入民族大家庭,成为新世纪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秉承这一理念,格萨拉康小学以“怀孝行义,承古容今”为校训,以“善学、诚信、健美、创新”为教学理念,培养孩子们像关羽一样的“义”气和中华民族的“孝”心。杨京会说:“我们就是要以诚信来办学,让孩子们诚信做人。”
已经退休的潘多老师,是格萨拉康小学的第一代少年队员,也是在“怀孝行义,承古容今”校训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她从日喀则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潘多老师说:“当年,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课桌不够,老师与学生都席地而坐,但是孩子们能够在校园里上学,已经很幸福了。如今,学校的教学条件变好了,但诚信的教学理念始终没变,让孩子们诚信做人的信念始终没变。”
潘多退休了,她的女儿旦增央吉接过了她的“接力棒”,在格萨拉康小学当了一名语文老师。
2004年,从拉萨师范学校毕业的旦增央吉,有机会到行政单位工作,可她放弃了这一机遇,坚持回到自己的母校、妈妈的母校当老师。旦增央吉感慨地说:“母校对我来说,不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是做人的准则。”
传统需要继承,文化更要传扬。学校副校长拉珍介绍说,格萨拉康小学丰富的历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把学校的历史融入教学中,是全校老师都在思考的课题。
“学校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之外,格外注重学生品德教育。育人先要做人,做人更要诚信。”杨京会校长介绍说,格萨拉康小学以文化长廊为载体,以“爱我家乡、爱我中华、面向世界”为三大主题,利用教学楼走廊开展校园文化教育,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文化。
记者了解到,格萨拉康小学教学楼走廊主题文化有:传统佳节、中华人物、国粹京剧、温暖的民族大家庭、音乐之都、西方文明摇篮等知识展栏,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导孩子们怎样做诚信、文明的学生,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民族大家庭。
课余时间,记者碰到四年级(一)班的次仁德吉小朋友正在楼道里认真地看中华文化知识园地。她开心地告诉记者:“我正在看我们国家的四大发明,我知道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
从杨京会校长的介绍中,记者还了解到,为拓宽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学校还组织老师自己编写德育校本。目前,学校已组织编写了传统美术、藏文字体、格萨尔王、诚信教育等5本。
自建校以来,格萨拉康小学始终坚持以诚信办学为教学理念。在这样的办学理念下,在不断完善的教学条件支撑下,3年来,格萨拉康小学内地西藏班录取率居桑珠孜区第一,为西藏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采访即将结束,教室里书声琅琅。格萨拉康,这所后藏第一所公学,必将迎着西藏发展的春风,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新的春天!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