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果乡,位于中尼交界处,全乡共有4个行政村21个组,414户1581人,当地村民主要以放牧为生,属全区深度贫困乡。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截至目前,昌果乡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369人,已脱贫99户332人。
结对子 促帮扶 助脱贫
在全区上下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斗号角之际,昌果乡党政班子凝心聚力、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深入学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走村入户深究致贫根源,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上下联动促帮扶。
今年1月,萨嘎县委书记顿珠带着新年的慰问品和问候,来到亚卡亚村古草组,与村里的两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自此,亚卡亚村的所有贫困户在顿珠的带头走访中全部与扶贫干部结成帮扶“对子”,方便在走访调查中了解情况,找出贫困原因,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
针对群众中普遍存在的“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和资金使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昌果乡党委政府从建立完善群众资金使用制度上入手,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户惠民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力度。2017年,昌果乡创新惠民资金提取方式,全乡贫困群众的存折总余额由2016年底的89万多元增加到147万多元,贫困户银行贷款140万元,同比2016年减少20余万元;贫困户银行存款670.9万元,同比2016年增加100余万元。
建基地 育产业 增收入
昌果乡山美地肥,是发展短期育肥及养殖霍尔巴羊的好地方。
2015年,亚卡亚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在全村大力发展人工种草产业。2017年昌果乡人工种草1010亩,解放贫困户剩余劳动力40人、出工1350人次、劳务收入20.25万元,年底贫困户分红25.2万元。通过人工种草基地实现就业的贫困户扎西次仁,每次领到自己打工的工资时,脸上总是露出激动的笑容,“人工种草基地不仅帮我实现就业,而且让我掌握了种草技术。”像扎西次仁这样的扶贫户有20余户,均通过人工种草,走上了致富道路。
人工种草基地发展起来后,为养殖霍尔巴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5月,昌果乡党委政府和各村“两委”班子对接,选准牧户培育霍尔巴羊,积极投入到萨嘎县霍尔巴羊生态恢复及人工种草项目建设中,带领贫困户利用草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短期育肥及霍尔巴羊养殖产业,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如今的昌果乡,实施萨嘎县霍尔巴羊生态恢复及人工种草项目总面积2.5万亩,其中饲草种植面积1.88万亩、生态修复面积0.62万亩。截止2017年,昌果乡全乡短期育肥绵羊1551只,培育霍尔巴羊420只。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332人实现如期脱贫。
变思路 建新乡 共致富
萨嘎的牧人中曾经流传一则民谚:“没人放牧,就没有牲畜,便只能贫穷。”昌果乡党政班子转变思路,在发展牧业的同时拓宽增收路子。
2017年,昌果乡党政领导班子积极听取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部分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转变思路,下定决心改变传统落后的牧业生产方式。一方面,昌果乡党委政府鼓励各村群众集中放牧,解放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及时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采取由乡党委政府联系用工单位集体打工、村“两委”统一管理的模式,鼓励全乡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当年,昌果乡外出务工达300余人次,务工收入由2016年的30余万元增加到250余万元,其中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收入为108万元。
2017年,为确保易地搬迁贫困户如期住进新房,昌果乡党委政府及时成立易地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和易地搬迁质量监督小组,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在群众的强烈要求和各村“两委”的建议下,采取乡党委政府引导,群众自发自筹的方式,为易地搬迁群众统一进行装修、添置家具,为群众节约资金达30余万元。安置点群众旺加见人就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
过去的昌果乡处处脏乱差,如今一排排民房干净整洁。自2016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昌果乡完成了92户房屋新建,村庄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善,一个功能健全、环境优美的“新昌果”正在建成。(记者 郑少杰 实习生 卓玛石确)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