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党龄,曾是一乡之长,如今只是一名村官;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1年;从豆蔻年华到如今年逾古稀,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入党初心——她就是白朗县玛乡果堆村党支部书记米玛。
1944年,米玛出生于旧西藏的农奴家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千千万万个“米玛”从此获得人身自由。
“我们应该感谢共产党和解放军,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可能还是奴隶主鞭下的奴隶,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父母的话深深印在米玛心里。
少年时的米玛并没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但她对知识的渴求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一边通过广播自学知识,一边积极加入乡里学习小组。1960年,米玛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成为一名乡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
1965年2月26日,经过组织考察,米玛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虽然二月的高原寒风凛冽,但米玛面对党旗举起握拳的右手却是如此坚定。
之后的十几年中,米玛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成长为一乡之长。
1987年撤区并乡后,由于自身学历的原因,米玛未能继续留在乡政府任职,转而成为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来到了果堆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这一干就是31年。
31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守基层,服务百姓,米玛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挑起了果堆村工作的重担,赢得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女当家”。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既然群众信任我,并让我担任村支书,即使再难再苦,我也要把工作干好。”米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米玛的引导下,果堆村不少村民通过发展经济作物脱贫致富,有的村民走出了村子,来到拉萨、日喀则打工,鼓起了钱袋子。经过不懈努力,全村23户中有19户脱贫致富。
如何帮助剩下4户因缺少劳力致贫的贫困户改善生活条件,成了米玛最关心的问题。
次央生活无依无靠,米玛便组织全村13名党员对她进行接力帮扶。一次大雨,次央的房屋受到损毁,米玛便带头为她打了1500个土坯,帮助次央维修房屋,解决了次央的燃眉之急。
哪家有困难,她就会出现在哪儿。对留守儿童,米玛从物质和精神上同时进行关爱,确保无一个因贫辍学的儿童;对空巢老人,米玛收集老人子女的信息,与老人子女随时取得联系,并确保每周至少上门走访一次。
支部副书记、会计平措多吉评价:“米玛很会照顾群众,经常对群众和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困难群众,是群众的贴心人。”
如今,米玛兄弟姊妹都已去世,仅留下了三个子女,米玛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不忘关心侄子、侄女们的生活和思想动态,经常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给正在上学的后辈改善生活,并教育他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铭记党恩、积极向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米玛依然毫无怨言地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发挥着余热,每天奔波于村委会、村民家、乡政府之间。这份坚守、这份付出的力量,源于对党的无限感恩,源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