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日喀则市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规划、统筹资源、尊重规律、科学布局、保护生态、体现特色”的总体思路,精心谋划,科学实施,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与精准脱贫相适应 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
拉孜县查务乡明玛村易地扶贫搬迁点是日喀则市率先建设完成的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日喀则藏历新年前夕,村民旺堆兴高采烈地用新买来的藏式门帘将新居装扮得漂漂亮亮。
“今年是我们搬到新家的第三个新年,去年我在县城考了驾照,有了新车,搬迁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明玛村易地扶贫搬迁是日喀则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拉开了日喀则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序幕。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日喀则市坚持以高山峡谷、生态环境脆弱区、地方病高发区等区域群众为搬迁重点,以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和查漏补缺工作为契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反复核实,自下而上层层审核把关,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公示、一公告”制度,确保搬迁对象精准无误。同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标准,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实施装配式结构建设,确保搬迁群众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子。
日喀则市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督办,形成了由市委、市政府负总责,县区党委、政府为实施主体和地方责任主体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构建了市、县、乡、村各级主体责任体系。同时,全面加强工作专班建设,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专班,县级也成立了相应机构,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近年来,日喀则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深度贫困地区、高海拔地区、边境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配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大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生态扶贫等政策倾斜力度,让搬迁对象从根本上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
与灾后重建深度融合 建民心工程、暖心工程
“以前巷道窄,没有给排水设施。现在建设小城镇,路宽敞了,给排水设施齐全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小孩上学、出门购物都很方便。”谈起搬迁到县城的变化,原琼孜乡群众普尺兴奋地告诉记者。
“4·25”地震发生以后,普尺家里的房子出现了长长的裂痕,定结县委、县政府在综合考虑琼孜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后,将原先的一部分住户搬迁到了县城居住。
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尊重当地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习俗、吸纳论证各方意见建议,遵循灾后重建系列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特色小城镇、整村推进等相关规划,有力推进了特色小城镇建设。
在喜马拉雅南麓陈塘镇,风景秀丽的山坡上,一幢幢漂亮的小楼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腰上;在吉隆县城所在地的宗嘎镇,总投资9000万元的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在吉隆镇,当地先后投资2.4亿元用于吉隆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口岸市政基础条件,货物查验场项目正式运营,动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帮兴产业园区。
“4·25”地震以来,日喀则市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民房、学校、医院等民生项目,建成了一个个民心工程、暖心工程。
与产业发展相配套 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刚搬了新家,没想到土地变成钱,阳光也能变成钱。”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当乡“光伏小镇”居民卓玛老人高兴地说,2018年3月,卓玛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村里发放了土地流转初次分红1000多元钱,屋顶还要装光伏板,通过太阳能发电帮助群众增收……
“依托优势做大规模,利用资源做强产业。”桑珠孜区委、区政府抢抓日喀则市创建高比例清洁能源示范城市的有力契机,在“光伏小镇”南侧重点打造占地面积6.5万亩的“光伏+生态设施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园区。
桑珠孜区江当乡“光伏产业+生态设施农业”和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只是日喀则市众多扶贫搬迁点的成功案例之一。
“十三五”期间,日喀则市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灾后恢复重建的民房建设、整村推进、特色小城镇及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坚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向县城、中心城、产业园区聚集,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南木林县艾玛乡柳果村集中安置区,南木林县实施饲草料基地建设、奶牛养殖等产业扶持项目,规划种植饲草料4.7万亩,种植牧草品种76个,覆盖8个村744户,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
——在岗巴县,当地政府对岗巴羊合作总社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着手打造集科研、养殖、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合作社,并与日喀则市培强肉业有限公司签订岗巴羊购销补充协议,提高岗巴羊单只售价,带动岗巴县1789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直接受益。
“十三五”期间,日喀则市将累计投放信贷扶持资金约160亿元,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业、林果及林下资源等七大类产业900多个扶贫产业项目,让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致富。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标,我们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同时,发展壮大珠峰七大产业,以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大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日喀则市扶贫办主任席付平告诉记者。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