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亚东县、白朗县、聂拉木县、康马县、定结县、吉隆县……一个又一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一个又一个攻坚战捷报频传。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巍巍珠峰,滚滚雅江,见证一个又一个重要时刻。
截至目前,日喀则市贫困县区减少至6个,贫困村(居)减少至516个,贫困人口从16.96万减少至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5.27%下降至5.1%。
这是脱贫攻坚战最值得称道的喜人果实,这是激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奋发作为的“最动人的声音”,这是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最美初心”的见证。
在贫困的地方,打造最靓丽的风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日喀则市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贫困堡垒不断被攻破,胜利不断取得。
以真抓实干为作风底蕴,健全扶贫机制
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日喀则市坚持把健全机制、强化领导作为“先手棋”。从已经脱贫摘帽县的实践看,顶层设计先行、机制健全为要、全面领导为本,是普遍做法,也是共同经验。
如聂拉木县坚持工作机制先行,建立了县抓统筹、乡镇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县长任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组建11个工作专班,层层签订责任书,人人立下军令状,层层推进。
类似的做法在日喀则市各县比比皆是,县级党委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指挥部,县委书记统揽脱贫攻坚,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领导机制建立后,有一点是共同的:真抓、真投、真帮、真干。
五级书记抓扶贫、抓谋划、抓推进、抓保障、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派最能干的人到贫困村当第一书记;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扶贫干部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教育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用双手和汗水努力摆脱贫困面貌……
“有党的好政策,有干部的引导,有社会的帮扶,还‘等靠要’,感觉不好意思。靠自己双手挣钱,饭才吃得香,活得也硬气!”聂拉木县亚来乡亚来村40岁的白玛如是说。
以精准扶贫为基本方略,趟出新路子
5月的吉隆县吉隆镇新江村,群山披绿,绿意盎然。
和往常一样,38岁村民扎西次旺一大早就忙碌起来了。在党的政策扶持下,扎西次旺做起了边贸生意,同以往从事农牧业相比,扎西次旺的收入实现了翻番,一年达6万多元。
脱贫攻坚,忌“大水漫灌”,贵在“精准滴灌”。
扎西次旺所在的吉隆镇自古就与尼泊尔互通商贸,吉隆口岸是中尼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口岸优势,吉隆镇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边贸和物流业,从而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
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日喀则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找准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
亚东县稳步建设亚东鲑鱼、林下资源、帕里牦牛等十大产业基地;白朗县确定万亩有机果蔬、万亩有机青稞、万亩有机枸杞、万亩饲草与规模化养殖“四个万亩”的产业发展重点;聂拉木县紧盯医疗就业等重要领域,织密“保障网”;康马县把优势亮点定在教育扶贫上;定结县坚持把脱贫攻坚同灾后重建和易地扶贫搬迁紧密结合……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着眼比较优势,挖掘特色产业,盯住关键领域,统筹推进产业、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社会保障等“十项工程”,前所未有的重视,科学正确的思路,全面有力的措施,求真务实的工作,日喀则市各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精准发力,集中攻破。
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增强获得感
50岁的达瓦过去靠养牛和打零工为生,年收入约1万元。去年初,他用家里的6头牦牛做股本入股亚东县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去年5月我来到公司打工,负责给大约60头牦牛喂饲料,公司免费提供吃住,每月还可以领到工资3000元,年收入超过4万元。”达瓦说。和达瓦一样,有150余名农牧民在帕里牦牛产业公司各个牧场打工增收。
而在距离亚东帕里镇200多公里的白朗县嘎东镇马义村,达娃普次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有了万亩枸杞生态观光产业园,我们夫妻俩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了。”
脱贫工作干得怎么样?根本的检验标准是看群众是否满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不定越轨目标、不定超规计划、不降扶贫标准、不搞数字脱贫、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日喀则市各县深知“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解决的”。在实践中,日喀则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确保脱贫摘帽真实可信,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