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喀则市紧紧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兴边富民行动,抓实基础设施建设,厚植产业发展根基,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增产增收,谱写了一曲“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抓实基础设施建设 打牢美丽乡村“底子”
记者一行走进日喀则市谢通门县伦珠孜村,家家户户室内户外干干净净,一问原来这里已实现人畜分离。2024年总投资2499.8126万元的伦珠孜村美丽宜居项目的完工,标志着村里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民们出门不再担心鞋会沾粪,晚上不怕看不到路了。36岁的伦珠孜村村民次仁玉珍,在与记者交谈中说道:“2021年开始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村有了柏油路、路灯,户厕改造和人畜分离也实现了,水电网是全村全覆盖,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图为日喀则市谢通门县伦珠孜村村民次仁玉珍。
吉隆县吉隆镇吉普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走进村居,不禁让人念想在此租个房子过个一年半载,处处是治愈系的美。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上加美,村落颜值大幅提升,美美更可与共。2023年7月总投资2257.35万元的吉普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完工,除提升基础设施外还进行了民宿改造。现在吉普村有19户村民开办家庭民宿,村民年最低收入达到6万元。乔次仁的餐馆在吉普村开了有12年,现在又开了家庭民宿。他说:“因为来我们这里的游客很多,我在开餐馆的同时还卖起了村里的特产,有鸡蛋、野生食材、旅游产品。我家二楼是家庭民宿,2023年村里的环境大变样后,游客更多了,我们的生意也更好了。”
图为吉隆县吉隆镇吉普村。
萨迦县德吉林村村民来自吉定镇12个行政村,为易地搬迁村。因为是新村,德吉林村建得很漂亮,就是一个“别墅”小区,村里还建有洗澡堂,还有小区自己的幼儿园。全村共有177户766人,2022年5月获得西藏自治区最美民族团结家庭荣誉的尼比是其中一位。她告诉记者,2018年她从白色村搬迁到这,白色村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当得知要搬迁到国道318旁时,她心里充满了喜悦。“通过美丽宜居项目,村里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村里绿了、家门口种植果树,还能卖出钱来。” 尼比住着138平米的独院,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乡里开了一间餐馆,她每年还有生态补贴和村集体产业分红,现在每年能有近6万元的收入。
图为萨迦县德吉林村村民尼比(右)。
厚植产业发展根基 力促农牧民群众增收
立足优势资源,厘清发展思路,日喀则市积极打造以青稞、牛羊、蔬菜、乳业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发展以青稞、绵羊、牦牛、蔬菜瓜果、乳业、藏鸡为重点的“6+N”农牧业特色产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断规范成熟,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谢通门县的卡嘎村,藏语意为温泉口上。卡嘎村因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成为西藏有名的温泉旅游村。索朗旺堆是清澈温泉民宿的老板,他告诉记者:“2020年我开了这家新的温泉民宿,现在全年来泡温泉的游客很多,游客基本上没有断过,来我家的游客一年有3千人左右,收入达到50万元。”索朗旺堆还被县里选派去日本福冈县学习温泉酒店经营,他家民宿的每间房都有独立的池子,大厅里来自西藏各地的温泉客在喝茶闲聊,他们都是慕名谢通门的温泉水而来。近年来,谢通门县注重培育乡村旅游业,在卡嘎村投入资金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2023年,卡嘎温泉景区获评西藏自治区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如今,卡嘎村开办家庭温泉民宿的有54家,旅游从业人员达120余人。卡嘎村温泉实现产业化发展,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图为萨嘎县拉藏乡久嘎村吉拉牦牛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养殖的霍尔巴羊。
萨嘎县拉藏乡久嘎村地处219国道旁,平均海拔4670米,这里的吉拉牦牛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自2019年成立以来实现经济效益1308万元。合作社以养殖霍尔巴羊为主,打破传统育肥模式,实行母羊“两年三胎”高效肥育方式,进一步加强培育两年三胎力度,完善培育技术,更好实现两年三胎的目的,从而促进合作社经济效益,为村民增收致富。嘎玛是养殖场的一名员工,他工作勤奋,已经是很专业的一名养殖员。他说:“在养殖场工作稳定,现在每年有工资3万元外还有入股的分红,现在收入很高,我希望一直能在养殖场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在聂拉木县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起寺龙村希峰生态旅游牦牛托运牧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传统旅游托运业向市场化科学经营转型。为扩大产业规模,寺龙村积极开发全新旅游线路,积极改善佩古错湖等自然生态景点以及白玛曲林寺等特色人文景点的公共基础设施及周边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出一条由希夏邦马峰出发途经佩古错湖最后抵达白玛曲林寺的全新生态旅游线路,通过餐饮住宿、旅游向导、售卖波绒乡合作社特色野葱、风干牦牛肉等绿色产品,不断提升农产品效益及生态旅游业服务水平。截至2024年5月,寺龙村希峰登山牦牛托运牧民专业合作社纯收入达650万余元,累计给村民分红570万余元,将产业的红利以合作社为抓手落实到农牧民手中,实现产业标准化更高、品创成果更深、经济效益更好,为聂拉木县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提供产业基础。
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擦亮美丽乡村“底色”
日喀则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融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工作, 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作用,以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为依托,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黑榜”“积分制”“清单制”等村民自治制度,持续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图为聂拉木县聂拉木镇江岗村积分超市。
聂拉木县聂拉木镇江岗村为调动村民对基层治理和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村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积分制”"清单制”"红黑榜”和"乡风文明榜"来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记者走进村民次多家,看到他刚从超市里买来的东西,他说:“这些东西是从积分超市兑换的,我们家平时用的餐巾纸、牙膏等东西都喜欢从积分超市兑换。我家打酥油茶的机子用了很多年,现在最想兑换一个新机子。”
图为聂拉木县聂拉木镇江岗村村民次多家。
江岗村村长扎西一直致力于推进积分超市工作,“江岗村村民家里的卫生、房前屋后的卫生等等,只要能有效治理全村工作的都会进行积分制,这能激发村民参与治理乡村,也是有效治理乡村的好办法。”扎西告诉记者。
萨迦县雄麦乡曲堆村,距萨迦县城50公里,离日喀则市有210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属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村。这里以前是有名的贫困村,但现在完全变了面貌。现在的曲堆村村民们住上了美丽的乡村“别墅”,牲畜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曲堆村民房的最后两排是2023年建的82座牛棚,这些就是曲堆村牲畜们的“房子”。全村除3户孤寡老人外,给每户都盖了一座牛棚,里面有电有自来水,牛棚后面是草场,牲畜们一出门就是吃饭的地方。
这是实行美丽宜居和人畜分离项目后的真实写照。关于这些,村主任米玛给了我们答案:“2023年政府投入1500余万元在曲堆村实施了美丽宜居村建设项目,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完善,以前村里的房子盖得很乱,车进不来都要停在村口,出行很不便,我们在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时,把道路修宽了,现在大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他说。
图为萨迦县雄麦乡曲堆村。
在村里,记者听80岁的老奶奶彭琼谈起:“我是一名老党员,以前当过妇女主任,我这辈子都住在曲堆村,见证了曲堆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住在两层的小独院,有电、有水、有网、有车,我们只是离城市远了点,但城里人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我们的牲畜都住得这么好!”曲堆村通过美丽宜居村和人畜分离项目,不仅村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日喀则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以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注重分类施策,尊重群众意愿,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因地制宜、统筹谋划、科学有序推进人畜分离工作,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