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天的到来,各种时令新鲜蔬菜也逐渐走上了人们的餐桌,并且以其新鲜可口让人们的胃口得到了满足。在春天里,各种素菜带给人们的除了新鲜之外,不少素菜还起到了开胃和降火的作用。在本期煮意达人中,记者专门就几道家常素菜的做法,采访了雅鲁藏布大酒店、寒舍、太阳岛大酒店的师傅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学习一下,在周末亲自下厨为家人做几道家常素菜,在素菜清新可口的味道中,和家人一起感受春天的到来。
卤春笋 来自山野的新鲜滋味
春天到了,不但田野中的小草都已经迎风招展了,春笋也小心翼翼地拱破了山林中的土壤,这些如美人手指一样的小东西,自然也成为了这一时段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在拉萨虽然并不生长春笋,但是作为西藏近邻的四川,却是生长竹笋的好地方。随着春笋采集时节的到来,不少四川的春笋已经出现在拉萨的市场上了,所以学做时令的素菜,春笋是必不可少的。
主料:鲜春笋300g(紫竹笋最佳)
辅料:美人椒(3个)
调料:白卤水、野山椒水
做法:1、取春笋的笋尖放进锅中,用水煮10分钟左右,去其涩味。
2、将煮过的笋尖放入凉水,用凉水冲洗笋尖20分钟。
3、将冲洗过的笋尖用白卤水小火卤半个小时,然后再在卤水中浸泡2个小时。
4、将浸泡好的笋尖捞出,用刀切成小段放进盘中。
5、美人椒划破以后用野山椒水浸泡20分钟,捞出放在盘中即可。
口味:五香、酸辣
特点:经过野山椒水泡制的美人椒搭配春笋尖具有开胃的效果。
小贴士:煮春笋的时间不宜太久,煮好后的笋尖一定要用凉水冲洗,不然春笋的涩味去不干净。在浸泡春笋的时候,时间可以适当长一点,以便调料的味道慢慢浸入春笋内。
推荐大厨:晋良富
雅鲁藏布大酒店行政总厨,擅长川菜、粤菜。
米粉蒸苕尖 家常的春季美食
红薯在四川被人们叫做红苕,在农村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初春的时候,人们将红苕种入地下,随着天气的暖和和雨水的增加,红苕就会发芽,长出藤蔓。红苕尖即是红苕藤蔓的嫩尖,将嫩尖摘下来,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入菜了。今天寒舍的尚国政师傅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道家常菜。
主料:新鲜红苕尖300克
辅料:蒸肉粉
调料:盐、味精、生油、生抽
做法:1、将红苕尖在水中洗净。
2、将盐、味精、生抽一同放入洗净的苕尖内拌匀。
3、将拌好味的苕尖加入蒸肉粉和生油拌匀。
4、将拌好的红苕尖放进蒸笼内蒸,上气后再蒸2分钟即可食用。
口味:家常味
特点:清香味浓,不油腻,还能够起到降火的作用。
小贴士:蒸肉粉也可以自己制作,先将大米加入香料炒熟后打碎,最好不要将米打得太细。
推荐大厨:尚国政
寒舍厨师长,擅长川菜、粤菜、小吃。
飘香南瓜 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
在春季纷纷上市的蔬菜中,南瓜虽然不是应季的时令美食,但是其清香、软糯的口感和独有的滋补效果,还是让人们在全年中都不会将其忘却。太阳岛大酒店厨师牛方清向记者介绍,虽然人们在春天喜欢吃绿叶子的蔬菜,但是老南瓜作为四季皆宜的菜品,还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南瓜的吃法以煮粥和蒸食最好。
主料:老南瓜500g
辅料:大葱100g、 蒜50g
调料:蚝油10g、老抽10g、豆蔻5g、色拉油250g
做法:1、将老南瓜清洗干净后,用刀切成长10厘米,宽2厘米的长条。
2、将耗油、老抽抹在南瓜条上,在砂锅中放入大葱、蒜、豆蔻,并在其上放一个竹网。
3、将切好的南瓜摆放在砂锅内,加入色拉油,上火蒸至熟透。
4、将蒸熟的南瓜取出,把沙锅内的油倒出,即可食用。
口味:清香、软糯
特点:男女老少皆宜,具有降血脂,养胃肝,特别是在喝酒前食用最佳。
推荐大厨:牛方清
太阳岛大酒店厨师,从事厨师行业20年,擅长胶东鲁菜。
吃烧烤 七分肉食三分素菜
眼下,吃烧烤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市面上能见到的烧烤种类很丰富,不仅有韩国烧烤、土耳其烤肉,巴西烤肉和欧式烧烤也有不少。
虽然都是烧烤,但特点各异。韩国烧烤是先将牛羊肉切片,用酱料腌制,再放在炭火上烧烤;巴西烤肉则是将肉块串在半米长的铁棍上,刷上用蜂蜜腌制的调料,在炭火上烤;土耳其烧烤是将整只羊放入焖炉中烧烤,烤熟后再将肉片下食用;欧式烧烤是将肉串、香肠等食材放入烤炉内,焖烤而成。
无论哪种烧烤,要想吃得健康,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是注意荤素搭配比例。烧烤的主菜肯定是肉类,因此容易过量摄入,要在点菜的时候就注意荤素搭配得当。健康的比例应是7分肉,3分菜。如果吃土耳其和巴西烤肉,一定要搭配沙拉,沙拉中含有的玉米粒、小西红柿、生菜和菠萝等,能有效补充各种维生素。吃韩国或欧洲烧烤时,要点一些蔬菜,比如洋葱、青椒、土豆和蘑菇等。
其次,少用明火,多用焖烤。韩国烧烤和巴西烤肉,属于明火烧烤;土耳其烤肉和欧式烧烤,则属于果木焖烤。明火烧烤过程中,肉里的油脂滴在火上,会产生一种叫做“苯并芘”的致癌物。而焖烤不仅不会产生致癌物,而且更多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
美食提醒
1.烧烤时应注意火候,不要把食材烤糊。
2.不要烤青菜类水分大、易烂的蔬菜,配菜应选土豆、红薯、洋葱、蘑菇为佳。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